“恶意断供”这个新词,最近戳中了无数购房者的痛处,当650万元的房贷本息压在身上,房子市值却只剩360万元,就算把房卖掉也填不满债务窟窿,这种“资产倒挂”的绝望,不是“恶意”而是“被逼无奈”。 在房地产下行的当下,这样的案例早已不是个例,从深圳关外的二手房到郑州的烂尾楼周边小区,无数家庭正被“买时高价、卖时腰斩”的现实碾压,而当初掏出的首付,更成了打了水漂的“沉没成本”。 要搞懂“恶意断供”的根源,得先看清这场“资产倒挂”的残酷:一套2021年以500万元买下的房子,首付150万元,贷款350万元,30年等额本息还款,算上利息总房贷达650万元。 可到2024年,同小区同户型二手房成交价跌到360万元,就算业主咬牙卖房,拿到360万元后,还完银行350万元本金和已还的部分利息,不仅首付150万元血本无归,还可能欠银行一笔利息差额。 更惨的是有些家庭还面临“月供断供即法拍”的困境。郑州某业主2020年以1.8万元/㎡买的房,2024年房价跌到0.9万元/㎡,月供6000元还了4年。 如今断供3个月,房子被银行申请法拍,起拍价仅为当初购房价的50%,拍出去后不仅一无所有,还得欠银行十多万元。这样的现实下,“断供”哪里是“恶意”,分明是走投无路的选择。 而这场危机的推手是过去几年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狂欢”和如今的“断崖式下跌”。2018-2021年,不少城市靠着“土地财政依赖”和“炒房热潮”,房价被推到虚高位置。 深圳某片区房价从5万元/㎡飙升到12万元/㎡,杭州部分板块一年涨50%,开发商和中介还在鼓吹“房价永远涨”“买晚了就买不起”。 无数家庭被裹挟着上车,有的掏空“六个钱包”凑首付,有的借高利贷补资金缺口,甚至有人“高杠杆炒房”,幻想靠房价上涨实现财富自由。 可2022年起,房地产市场急转直下,房企暴雷导致烂尾楼增多,人口下降、需求减少让二手房挂牌量激增,供大于求的市场下,房价只能“以价换量”。 青岛某小区2021年成交价2.2万元/㎡,2024年挂牌价1.3万元/㎡仍无人问津,北京通州部分二手房三年跌了40%,这样的跌幅让当初“高负债买房”的家庭瞬间陷入绝境。 “资产倒挂”背后,购房者还要面对“双重损失”:一方面是首付打了水漂,另一方面是断供后的信用破产。银行对“断供”的处理毫不留情,逾期3个月就可能启动法拍程序,法拍房通常以低于市场价20%-30%的价格成交,拍得款项优先还银行贷款,不足部分银行还会继续向业主追偿。 同时断供记录会纳入征信系统,业主未来贷款、办信用卡都会受影响,甚至可能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 深圳某购房者2021年贷款400万元买房,2023年断供后房子被法拍,亏了首付120万元,还欠银行20万元,如今连孩子上学都受牵连。这种“既要赔钱又要背债”的结局,让很多人感叹“还不如当初不买房”。 但把“断供”简单归为“恶意”,显然是忽视了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过去房地产被当作“稳赚不赔”的投资品,开发商、银行、中介都在推高房价,却没人提醒购房者“风险”。 如今市场下行,风险却全由购房者承担,银行一边催缴房贷,一边收紧贷款政策,开发商更是早已拿着购房款“跑路”或躺平。 对比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当时美国政府还会出台“房贷重组”“纾困计划”帮助购房者,而现在国内部分城市虽推出“带押过户”“房贷利率下调”等政策,但对已经“资产倒挂”的家庭来说,这些政策只是“杯水车薪”。 利率下调每月能省几百元,可面对几百万元的资产差额,根本无济于事。 “恶意断供”这个词,更像是给购房者贴上的“负面标签”,却回避了房地产市场长期积累的问题。 当无数家庭被“买房即保值”的谎言裹挟,当高房价透支了三代人的积蓄,当市场下行时无人兜底,“断供”就成了部分人的最后选择。 这不是“恶意”,而是对“高房价泡沫”破裂的无奈承受。未来,若想避免更多“资产倒挂”悲剧,不仅需要稳定房地产市场,更要打破“房地产依赖症”,让房子回归“居住属性”,而不是让普通人成为市场波动的“牺牲品”。 毕竟一个健康的市场,不该让购房者为过去的狂欢买单,更不该用“恶意”二字,掩盖背后的系统性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