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政府正式宣布!   2025年10月31日,荷兰政府发布的一项出口新规,让全

红日观全局 2025-11-08 13:45:57

荷兰政府正式宣布!   2025年10月31日,荷兰政府发布的一项出口新规,让全球芯片行业的神经瞬间绷紧。这项本该明年中旬才落地的政策,提前半年执行,出手之快,出乎意料。   主角依然是那家全球唯一能造EUV光刻机的企业阿斯麦,这次被管住的,不再只是最尖端的设备,而是更多“主力选手”。   政策刚宣布,ASML股价跌了1.51%,市值蒸发数十亿欧元,资本市场一向嗅觉灵敏,这一下跌,反映的是全球芯片产业格局或将迎来新一轮重构。   荷兰的这道新规,核心是把先进DUV光刻机的出口门槛从原本的7纳米标准,扩大到了14纳米。   换句话说过去还能出口的主流机型,如1970i、1980i,现在也得排队申请许可,最长审批周期拉到了90天。设备还没走出荷兰,客户先得等上三个月。   这一次,“光刻机”不再是唯一的关键词。测量检测设备、计算光刻软件也被一并纳入管控,范围空前广泛。   对供应链长、技术门槛高的半导体制造来说,这几乎是给整个上游按下了“慢动作”。   过去两年,荷兰的出口政策一直在“拧紧螺丝”。早在2023年9月,NXT:2000系列设备已被列入许可清单。   2024年又扩大到了更主流的机型;2025年初,测量设备也进了名单。新规的出台,不过是这条路线的延续,只是这次的力度和速度,远超业内预期。   从政策语言看,这次规定表面上打着“安全”的旗号,强调防止技术被用于军事。   然而不少分析指出这份新规的措辞与同日美国发布的出口限制文件高度一致,几乎是“同款翻译”。显然,美国在背后施压的痕迹不言而喻。   不过,荷兰的算盘并不是全然听命于人,有观察人士认为,这次新规其实是荷兰试图重新夺回对本国企业出口审批的主导权,而非完全把决定权交给美国。   形式上看是配合,实质上更像是一次“主动控场”。   但全球市场不是看字眼的地方,是看结果的地方。政策一出,ASML立刻感受到“寒意”。   据《金融时报》引用市场研究机构数据,若长期失去中国市场,ASML今年的营收可能缩水12%,相当于上百亿欧元的直接损失。   不仅是ASML,整个荷兰半导体行业都将“连坐”。12万从业者中,有将近五分之一的岗位与中国市场直接相关。   荷兰本土的设备供应商,平均有超过20%的销售额来自中国。这个数字背后,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也是现实的生意账。   对中国而言,新规无疑是一次外部挑战,却也成了倒逼内部升级的契机。中国商务部第一时间表达了“高度关切”,并明确反对滥用出口管制。   随后中国推出新版稀土出口规定:只要光刻机中含有0.1%以上中国来源稀土,就必须申请许可。   这一招直指光刻机制造的核心材料,而中国正是全球90%稀土精炼产能的掌控者。   ASML的稀土库存撑不过8周,这就意味着,一旦出口许可出现延迟或受限,生产线很快就会“断粮”。   面对挑战中国并没有止步于“喊话”,而是加快了半导体“去外依赖”的步伐。   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光刻机,良率已经提升到90%,生产成本只有ASML同类设备的三分之一,虽然还不能替代高端EUV,但在DUV设备层面,中国制造正在缩小差距。   不仅如此,中国芯片产业链在多个关键节点上也出现突破。AI芯片企业寒武纪从亏损转为盈利,国产HBM高带宽存储芯片实现从设计到封装的全流程国产化。   供应链的自主能力,已经从“能不能做”走向“能不能量产”。   ASML也不是坐以待毙,面对限制该公司推出了“技术绕道”方案。新一代NX2000系列设备通过微调参数,规避部分管控条款,客户只需投入约800万美元改造,就能继续生产7纳米芯片。   同时,公司还计划在苏州设立技术服务中心,储备5亿美元备件,把设备维修周期从45天压缩到15天。   这些做法不是巧合,而是企业对现实政策的快速适应。市场规律并不因为行政命令而改变。   中国市场占全球芯片需求的38%,其中低端芯片占比超过七成,正是DUV设备的主要阵地,这个市场太大,没有哪家设备厂商愿意轻易放弃。   从全球来看,半导体产业的深度全球化已经让“单边制裁”难以奏效。你管设备,我抓材料;你封技术,我补链条。   博弈之中,各国都在寻找自己的“安全感”,也在重新定义“技术主权”。   回头看这场以出口管制为导火索的变局,无论是荷兰的出手,还是中国的应对,背后都是产业链重构的大势所趋。   政策能挡一时,市场却不会长期为谁让路。真正能穿越周期的,不是封锁,而是能力。   如今,荷兰新规尚未满周,全球芯片行业已经感受到震荡。接下来,是否会有更多国家效仿?美国是否进一步施压?中国的供应链能否继续提速?   信息来源: 《安世半导体危机升级:荷兰断供晶圆,安世中国被“掐脖子”?》——和讯网

0 阅读:28
红日观全局

红日观全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