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越南炮艇扣押海南渔船,中国渔政船前往解救,不料越南炮艇并不把渔政船放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1-08 00:23:43

2002年,越南炮艇扣押海南渔船,中国渔政船前往解救,不料越南炮艇并不把渔政船放在眼里,反而鸣笛驱逐,向我方加速驶来,双方距离只有15米,眼看就要撞上! 这不是演习,这是赤裸裸的挑衅。 “渔政21号”的船员们都懵了,这什么操作?在咱们自己的海域,你扣了我的船,我的执法船来了,你还敢主动撞过来? 对方的速度很快,两艘船的距离迅速拉近。100米,50米,20米…… 船上的警报响成一片。最近的时候,双方的距离只有15米! 15米是什么概念?在海上,这就是“脸贴脸”了。只要浪头稍微大一点,或者谁的方向盘稍微抖一下,两艘船立马就是“亲密接触”。可人家是炮艇,钢板厚;咱们是渔政船,那真是撞不起。 “渔政21号”的船长在最后关头,猛地一把舵,船体擦着越南炮艇的侧面,惊险地避了过去。对方看没撞上,还嚣张地绕了一圈,这才扬长而去。 这事儿在当时,给咱们海上执法人员的刺激极大。为什么人家敢这么横? 说白了,就是看透了咱们当时的“家底”。 2002年那会儿,咱们的海军正在“补课”,大舰下水的速度远没有现在这么快。而在海上执法这块,更是“九龙治水”,一摊子事,好几个部门管。 海上有事了,“渔政”能管,“海监”能管,“海事”能管,“海关缉私”也能管。看起来人多,实际上力量是分散的。 最要命的是,这些执法船,大部分都是小吨位,而且基本没啥武装。渔政船,顶多带点轻武器,用来防海盗就不错了。你让它去跟一艘正儿八经的军用炮艇“掰手腕”,这不欺负老实人吗? 越南海军很清楚这一点。他们知道你“渔政21号”不敢开火,甚至都没啥能开火的家伙。所以他敢用炮艇来撞你,玩这种极度危险的“海上碰碰车”游戏。 这就是赤裸裸的“弱点试探”。人家在赌你不敢升级事态,赌你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 这件事,就像一剂“清醒剂”。它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你光有理,没用。你必须得有“力”。 那次15米的惊险对峙,深深刺痛了我们。 我们意识到,光靠海军在后面“压舱底”是不够的。在广袤的领海上,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统一、且具备足够“威慑力”的执法队伍。 你不能总指望渔民被欺负了,就派一艘驱逐舰过去。那是大炮打蚊子,很容易引发外交冲突。你也不能总派“渔政21号”这样的“老好人”过去,那纯粹是送人头。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镇场子”的角色。他穿着“警察”的制服,但拿着“士兵”的家伙。 于是,在经历了无数次类似的摩擦和憋屈之后,到了2013年,一个划时代的改革发生了。 还记得前面说的“九龙治水”吗?渔政、海监、海事、海关…… 2013年,这些力量被整合到了一起,一个崭新的名字出现了——中国海警局。 以前的“渔政”是白船,代表民事。现在的“海警”是白船,但加了红蓝条纹。这个涂装是有讲究的,它代表着“武装执法力量”。 更关键的是“里子”变了。 整合之后,力量攥成了拳头。更重要的是,一大批退役的海军军舰,刷上了“中国海警”的涂装,加入了执法序列。 以前的千吨级执法船就算大家伙了,现在呢?三千吨、五千吨都是“常规操作”,上万吨的“海警巨舰”也拉出来巡逻了。 以前的渔政船,连水炮都未必是标配。现在的海警船,76毫米舰炮都快成“标配”了。 就在前不久,海军的山东舰航母编队访问了香港。很多老百姓上去看了,都特别激动。 当时中新社采访了两位特殊的香港老人,罗兢辉和林珍。这两位老人家,是当年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的老战士。 罗老回忆说,他当年就是坐着小船,去跟日军的炮艇作战。林珍阿姨也说,当年武器装备太差,很多战友都牺牲了。 他们看了咱们现在的军舰,都特别感慨。 最让我触动的是香港地方志中心的刘蜀永先生说的一段话。他提到,1943年,港九大队大屿山中队的中队长刘春祥,就是带队坐着木船,结果遭到两艘日军炮艇伏击,全船牺牲。 然后,刘先生说了句总结:“现在我们有了强大的海军,列强在我国领海称王称霸的事再也不会发生。” “列强”这个词,不只存在于1840年,也不只存在于1943年。在2002年,那艘敢冲向我们“渔政21号”的越南炮艇,它扮演的,就是“列强”的角色。 它欺负的,就是我们当时海上执法的“弱”。 从1943年坐着木船打炮艇,到2002年开着渔政船被炮艇撞,再到今天我们的万吨海警船在海上巡航,我们的航母编队停靠在维多利亚港。 这背后变的,是装备,是实力,更是我们捍卫自己权益的决心和底气。

0 阅读:118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