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这回是真不客气了。 一脚踹开空壳公司的门,里面只有张积灰的桌子,连台能开机的电脑都没有。 2025年3月,深圳税务、公安、移民局联合开展“护国门 促诚信”专项行动,重点打击空壳公司挂靠外籍人员骗签证、骗退税的违法行为。截至目前,共端掉12家假科技、假外贸公司,涉及外籍人员47名,其中印度籍23名、越南籍11名,其他国籍13名。有家号称做“软件开发”的公司,工商登记写着“主营人工智能算法研发”,社保记录却只有3名员工,却声称有27名印度籍“软件工程师”。上门检查时,办公室里除了一张破桌子,什么都没有,连个装电脑的纸箱都找不到,耗子进去都得绕着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外籍人员在中国境内工作,应当按照规定取得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证件。第四十三条更明确,未取得工作许可就工作的,属于非法就业。这些留学生没正经工作,急着延续签证,就找上了空壳公司。空壳公司明码标价,2-3万元一套“假合同+假社保+假工作证明”,帮着“包装”成“软件工程师”“外贸顾问”。可他们忘了,非法就业的后果很严重——一旦被查,不仅会被拒签,还会纳入出入境黑名单,以后想正经来中国都难。 空壳公司的算盘更精,拿这些“雇员”当幌子,虚构外贸订单、伪造报关单,骗国家的出口退税。有家公司更离谱,声称“去年出口了1000万美元的电子产品”,要退300万元的税。税务部门一查,这家公司连个仓库都没有,所谓的“客户”全是编的,连个真实的邮箱地址都没有。 南山科技园的一家科技公司去年就举报过,说隔壁“科技公司”的外籍“员工”从不上岗,每天坐在楼下的星巴克刷手机。问他“最近在做什么项目”,支支吾吾说“在优化推荐算法”,结果让他写一段简单的Python代码,他连print函数都不会用,原来是花了2.5万元挂靠的“影子雇员”。 为什么这些空壳公司能钻空子? ① 前期注册公司的门槛比较低,有些代办机构为了赚钱,帮着填假地址、假经营范围,甚至伪造租赁合同,几天就能拿到营业执照; ② 部分留学生法律意识淡薄,觉得“花钱买个工作身份”没什么大不了,忽视了非法就业的法律风险; ③ 过去各部门的信息没有打通,社保、税务、移民局的数据没联网,空壳公司靠假资料就能蒙混过关,比如用假的社保记录骗移民局的签证。 这种骗局坑的可不止是一个人。坑了守法的毕业生——人家拼死拼活投简历、赶面试,凌晨三点还在改作品集,这些人却靠钱“买”来“工作”,公平吗?坑了国家的税收——几千万的出口退税被骗,这些钱本来可以用来建学校、修 roads、补贴中小企业,结果全进了骗子的口袋;还毁了深圳的城市形象——深圳是全国的科技重镇,是“中国硅谷”,要是让假“软件工程师”“外贸顾问”泛滥,谁还相信这里的创新能力?谁还愿意来这里投资? 现在联合行动把各部门的数据打通了。你说你有20名“员工”,社保记录一拉,只有3个人在交;你说你在做外贸,税务部门一查,连个实际的订单都没有;你说你是“软件工程师”,移民局让你拿出最近的项目代码,你拿得出来吗? 有个深圳网友在“深圳公安”的微博底下留言:“早就该管了!我朋友公司去年就遇到过,隔壁的印度小哥连Excel的筛选功能都不会,还敢说自己是‘数据分析师’,原来都是花钱买的身份。”其实深圳从来都不排斥外国人。相反,深圳是全国外籍人士最多的城市之一,有很多外籍人才在深圳的科技、金融、文化领域发光发热。比如华为的外籍工程师,腾讯的国际设计师,他们靠自己的实力留在深圳,谁不佩服?谁不欢迎? 我觉得这次联合打击太对了。规矩是给所有人定的,不管你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想在深圳待着,就得守深圳的规矩。靠钻空子、耍小聪明“买”身份、“买”工作,早晚得翻车。就像那个花了2.5万挂靠“外贸顾问”的印度小哥,续签的时候移民局让他拿出跟客户的邮件记录,他拿不出来,当场就被拒签,还上了黑名单。偷鸡不成蚀把米,以后想再来中国,难了。 你身边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付费上班族”?或者你对这种骗局有什么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