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一改他为国民党定下的“不统、不独、不武”两岸关系政

纸上点将 2025-11-07 20:34:22

5 日,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一改他为国民党定下的 “不统、不独、不武” 两岸关系政策路线,调整为 “台湾不拒绝统一,但只接受和平民主实现统一”。马英九突然改了说法,看着新鲜,其实换汤不换药!以前他说 “不统、不独、不武”,现在说不拒绝统一,却要按 “和平民主” 来。 国民党从上世纪40年代末退到台湾后,两岸政策一直摇摆不定。最初他们抱反攻大陆的幻想,50年代通过土地改革和美援稳住阵脚,外交上还争当联合国席位。80年代解严后,李登辉打开访大陆窗口,但动作小心翼翼,避免触碰核心。进入90年代,国民党轮流执政,政策随选举风向变,1996年李登辉上台后推本土化,关系一度冷下来。2008年马英九接棒,他推出“不统不独不武”作为招牌,嵌入宪法框架,目的是冻结争议,换取经贸空间。那几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下,贸易额从800亿美元飙到2000多亿,企业界尝到甜头。可这套定位本质是维持现状,避开统一推进,也堵住独立路子,还排斥武力。国民党内部统派不满进度慢,但多数人觉得稳妥,能平衡美日压力。卸任后,这定位成党内护身符,面对民进党执政,国民党多次借它重塑形象,却总在选举中吃亏。整体看,这路线保守有余,突破不足,绕着现状打转多年。 马英九卸任后,转战基金会,继续两岸交流。他多次访大陆,高规格接待下,口头一套“两岸一家亲”,实际避谈统一细节。2018年12月5日,在一所大学演讲中,他回应陆生提问时,首次调整口径。从“不统不独不武”转向“不排斥统一、不支持台独、不使用武力”,强调统一无时间表,得和平民主条件。表面新鲜,实则延续旧调:和平指不武,民主指岛内公投决定。这话听来温和,却把统一门槛拉高,只让台湾少数人把关。早年他任内反复念“不统”,是为稳选票,现在卸任了,借基金会平台试水温。国民党党纲本有反对台独条款,他却只提“不独”,自相矛盾。专家分析,这调整没实质突破,仍是拖延战术,想借“民主”标签挡国家意志。两岸统一关乎全体中国人,哪能由岛内政客独断?马英九这步棋,换了包装,没变内核。 这番表态一出,岛内反应两极。民进党批他亲中卖台,国民党内部有人点头,有人摇头,怕丢统派票源。马英九继续低调,基金会项目照推,青年互访从每年几百人增到上千,经贸数据亮眼,可核心议题仍绕圈。2023年4月他访大陆,返台后又提“和平与战争选择”,重申九二共识基础。外界看,这不过是旧戏新唱,统一路径被“和平民主”卡住,实际是为少数精英留后路。国家统一是大势,靠全体共识推进,台湾作为一部分,早晚融入。政客的花招挡不住历史,拖得越久,代价越大。国民党政策本就没准主意,一会儿执政一会儿在野,根子在失势后迷失方向。 两岸关系演变中,马英九定位像一面镜子,映出国民党困境。早年他们定“不统不独不武”,是为避险,现在微调成“不拒绝统一”,听着进退有度,实际仍守底线。统一不是儿戏,得国家层面统筹,岛内声音可参考,但不能主导。马英九访陆时,高层接待周到,他频频赞两岸亲近,返台却避重就轻,只谈合作不碰本质。网友议论多,指出这套话好听却空洞,想让台湾少数人说了算。事实是,统一靠国家意志和实力,谁也拦不住。国民党从战败逃台,政策总变来变去,缺长远眼光。这调整虽披新衣,内核没变,依旧是作秀多过实干。

0 阅读:0
纸上点将

纸上点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