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开始算账,从欧盟收割6500亿美元、日本收割5500亿美元、韩国收割3500亿美元、英国2000亿美元、中东3国3.2万亿美元,可是却从我们这吃了闭门羹,这才是他面对中国总是破防的基本原因。特朗普举着关税大棒,向全世界发出威胁,根本目的就是要钱。 对付欧盟,特朗普的招数早就玩得溜了,2025年初刚上台没多久,就抡起关税大棒威胁,说不满足要求就把税率提到35%。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没办法,只能飞到华盛顿签协议,答应三年内给美国投6500亿美元,还得每年买几千亿的美国能源和武器。 这钱看着唬人,其实水分大得很,欧盟2024年从美国买的能源总共才600多亿,要达成特朗普的要求得翻好几倍,根本不现实,可架不住美国施压,只能先捏着鼻子认了。 日本那边更惨,完全是被按着脖子掏钱,首相高市早苗为了讨好他,不仅送高尔夫球杆,还签了协议答应投5500亿美元,聚焦能源、AI这些美国指定的领域。特朗普还逼着日本买美国大豆、天然气,甚至让丰田从美国工厂进口汽车到日本。 最狠的是汽车关税,从之前的2.5%一下涨到15%,日本汽车行业疼得直咧嘴,却连反驳的底气都没有。日本专家看得明白,这就是特朗普玩的“锚定效应”,先喊个天价再降点,让你觉得占了便宜,其实早被榨干了油水。 中东三国更是被他当成了“提款机”,特朗普特意绕开以色列,直奔沙特、卡塔尔、阿联酋,四天行程就捞到3.2万亿美元的投资承诺。沙特给6000亿,卡塔尔送4亿美元的总统专机还许了1.2万亿,阿联酋更夸张,抛出10年1.4万亿的空头支票。 这些数字看着吓人,实际落实率低得可怜,沙特2023年对美投资才95亿,按协议每年得投1200亿,连零头都不够。可特朗普根本不在乎,只要有这些数字撑场面,就能回去吹政绩、炒股市,自己和盟友就能在资本市场捞一笔。 韩国和英国也没逃过这波收割,韩国为了保住对美贸易渠道,硬生生拿出3500亿美元,又是增加安保费用,又是开放汽车和半导体市场,连本土企业都得跟着在美国建厂。 英国脱欧后急着抱美国大腿,2000亿美元的投资承诺说给就给,从金融服务到能源合作,处处都得看美国脸色。这些国家要么依赖美国的安保庇护,要么内部有分歧没法硬刚,只能任由特朗普予取予求。 可轮到中国,特朗普这套拳脚全打在了棉花上,他一开始就气势汹汹地对华加征关税,涉及的商品金额一涨再涨,以为能像拿捏欧盟日韩那样逼咱们妥协。没想到中国根本不吃这一套,立刻出台反制措施,对美国大豆、玉米、能源产品加征关税,精准打击特朗普的票仓地区。 美国农民急得跳脚,大豆库存堆成山,不少农场主直接破产,纷纷跑去白宫抗议,这让特朗普始料未及。 更让他窝火的是贸易谈判桌上的较量,特朗普团队摆出强硬姿态,要求中国单方面让步,还拿技术封锁、市场准入说事儿。中国商务部直接亮明态度,谈判可以,但必须平等互利,想让我们签“城下之盟”绝无可能。 有几次谈判都快谈成了,就因为美国临时加码提无理要求,咱们直接起身就走,丝毫不给面子,这种“油盐不进”的态度,彻底打乱了特朗普的算盘。 他习惯了盟友们的唯唯诺诺,突然碰到硬茬子自然受不了,之前收割其他国家时,不管数字多虚,至少表面上都给足了他面子。 可中国不仅不掏钱,还敢正面硬刚,反制措施精准又有力,让美国国内经济都受了影响,这时候他才发现,中国不是欧盟那样能随便拿捏的盟友,也不是日韩那样的附庸国,人家有完整的产业链,有庞大的国内市场,根本不怕他的关税威胁。 所以特朗普一提到中国就容易破防,一会儿在演讲里跳脚骂街,一会儿在社交媒体上连发几十条推文指责,甚至逼着自己人找中国企业的麻烦。本质上就是商人心态在作祟,眼看着能从别的地方轻松捞钱,偏偏在中国这儿栽了跟头,既没拿到好处,又丢了面子。 那些被他收割的国家心里其实也清楚,只是敢怒不敢言,唯有中国硬气地给了他闭门羹,这口气他怎么也咽不下去。 说到底,特朗普的破防根本不是什么“意识形态冲突”,就是单纯的“钱没拿到手”,他把国际关系当成了生意场,以为靠着霸权就能漫天要价,却忘了中国早就不是几十年前的样子了。如今的中国有底气说不,有实力反制,这才让他的“收割大计”第一次彻底失灵,也难怪他会气急败坏,逢中必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