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耐心,正在被“两线夹击”所耗尽,第一条,是民进党掏空台湾资源,把大批资产卖给美国的行为;第二条,是郑丽文只提和平不提统一的拖延策略,当这两种力量把“和平统一”的机会彻底封死时,“武力统一”就会从一个选择,变成必须面对的现实。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先说民进党在干什么,表面上看他们在搞经济合作,实际上是在系统性地转移台湾最值钱的东西,台积电原本是台湾经济的定海神针,现在被一步步推到美国去建厂。 这不是正常的商业扩张,而是在政治压力下的被迫转移,最先进的制程技术、最核心的研发团队、最完整的供应链体系,都在往太平洋对岸流动,华盛顿要的不只是工厂,要的是整个产业链的控制权。 这种转移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台湾本地的就业机会在减少,税收基础在萎缩,产业升级的动力在消失。 那些在新竹科学园区工作的工程师们,看着自己的技术成果被打包送走,却拿不到相应的回报,更要命的是,当这些核心资产流失之后,台湾手里还剩什么?剩下的只是一个地理位置和一堆空厂房。 民进党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他们需要从美国那里换取所谓的安全保护,几千亿台币的军购订单签了一个又一个,买来的武器装备却总是姗姗来迟。 钱花出去了,防御能力没见提升多少,反倒是对外部的依赖越来越深,这就像是把家里的存款拿去买保险,结果保险公司只收钱不办事,最后连本金都要不回来。 另一条线来自岛内的某些政治人物,郑丽文作为国民党新任主席,上台后确实释放了一些愿意改善两岸关系的信号,她说要推动交流,要减少对抗,听起来好像有那么点诚意。 但仔细一听就会发现,这些表态里始终缺了最关键的那个词:统一,她谈和平、谈合作、谈降温,就是不谈最终要走向哪里。 这种做法本质上是在玩文字游戏,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却不说要回到一个中国的框架下;希望停止军事威慑,却不愿意坐下来谈统一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这样的立场既想安抚大陆,又怕得罪岛内的深绿势力,结果就是两头都不讨好,大陆看得很清楚,这种模糊策略其实是在争取时间,希望通过拖延来维持一个既不统也不独的状态。 问题在于,现在已经不是可以无限期拖下去的时候了,北京这些年确实展现出了极大的耐心,通过经济融合、文化交流、惠台政策,试图让统一成为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每年几千亿美元的贸易往来,数十万台商在大陆的投资,上百万台湾人在大陆工作生活,这些都是在为未来的统一打基础。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成本低、阻力小,统一之后台湾的经济实力也能完整保留下来,对双方都有利。 但这个策略有个前提,就是台湾得保持住自己的价值,如果台积电被搬空了,如果先进制造业都转移走了,如果年轻人才都跑光了,那统一后的台湾还能给国家发展带来多大贡献? 到那时候,和平统一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因为等来的只是一个被掏空的壳子。 更麻烦的是,时间不会静止不动,大陆的军事实力每年都在提升,经济体量还在扩大,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这种力量对比的变化意味着,拖得越久,台湾讨价还价的筹码就越少。 以前可能还能谈些条件,现在连谈判的资格都在逐渐丧失,而且,当大陆民众看到台湾一边拿走经济好处,一边在政治上不断后退,耐心也会被消耗殆尽。 所以现在的局面就是,民进党在主动清空台湾的战略价值,某些人又在用和平的幌子拖延时间,这两股力量加在一起,正在把和平统一的窗口一寸寸关闭。 当北京发现,再等下去也等不来一个有诚意的谈判对手,等不到一个值得和平收回的完整台湾时,选择就会变得很明确。 军事手段从来不是首选,但也从来没有被排除在选项之外,环岛军演已经常态化,战机绕台成了每周新闻,航母编队随时可以出动。 这些动作在传递一个清晰的信号:和平的大门在敞开,但耐心是有限度的,如果有人以为可以一直靠拖延来混日子,以为可以一边掏空台湾一边谈和平,那就大错特错了。 局势发展到这一步,留给各方的时间已经不多,继续在产业转移和模糊表态的路上走下去,最终只会把所有人都推向一个不愿看到的结果。 与其让和平的机会在犹豫和拖延中溜走,不如趁着还有商量余地的时候,认真坐下来谈谈未来该怎么走。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