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包工头”黄德满花3000元接手了一家资不抵债的宾馆,改名维也纳酒店

语蓉聊武器 2025-11-07 11:59:46

1993年,“包工头”黄德满花3000元接手了一家资不抵债的宾馆,改名维也纳酒店,经营之初酒店没有客户入驻,窘迫到连工资都发不出。很多人都以为它快倒闭,却没想到随后黄德满只用了一招,让它会员数超过2000万,成为中国连锁酒店之王! 现在走在全国任意一座城市,都能看见维也纳酒店的招牌,听说他们的会员数早超过2000万了,可很少有人知道,这家连锁巨头的起点,是1993年深圳一家连工资都发不出的破招待所。 那会儿接手招待所的人叫黄德满,还是个在工地扛过沙袋的包工头。 当时他花3000块钱签下合同,身边人都觉得他疯了——那招待所里霉味能呛人,墙皮一块一块往下掉,床铺积着厚灰,服务员全跑光了,桌上还堆着一摞没还的欠债单,怎么看都是个填不满的坑。 可黄德满没管这些,他当天就挽起袖子干活。 没找工人,自己扛着拖把把地板擦了三遍,拿锤子把松动的门敲牢,连滴水的水管都是他蹲在地上拧好的。 开业头一周,店里连个推门的人都没有,他只能掏自己口袋里的零钱给剩下的员工发工资,自己每天就喝两碗白粥,还不忘分点给员工垫肚子。 谁能想到,这个连饭都快吃不上的包工头,早年还差点成了大学生。 1966年他生在广东阳江的穷山沟,15岁那年考上大学,全村人都来道喜,可50块钱的体检费家里凑了三天都没凑齐,最后只能把录取通知书压在抽屉底。 后来他一边帮父母种地,一边借着煤油灯翻旧书,集市上有人换书,他总凑过去,连报纸上关于深圳特区的新闻都剪下来攒着,心里早憋着一股去南方闯的劲。 80年代末,他揣着攒下的5000块钱,背着布包坐了两天长途车到深圳。 刚到的时候没门路,只能去海边工地扛沙袋,每天从早干到晚,皮肤晒得黝黑。 别的工友下班就蹲在工棚里聊天,他却总盯着工头管材料、算进度,闲下来还去街边小吃摊转,看老板怎么招呼客人、怎么控制成本,这些都偷偷记在心里。 慢慢的,他成了带十几个人的小工头,手里也有了些积蓄,这才有了后来接招待所的底气。 真正让招待所活过来的,是他盯着商务客需求做的那些小事。 那时候深圳商务客多,拨号上网还是新鲜事,他自己蹲在房间里接网线,手指被线划破了也没停,给每个房间装了免费上网的电脑。 客人说赶火车来不及吃早饭,他就每天天不亮去市场买米熬粥,摆上热包子。 这些事看着小,却让回头客越来越多,入住率慢慢涨到了五成。 后来他更较真,为了让客人住得舒服,专门跑到家具城,挨个试躺床垫,挑了最软和、性价比又高的那种。 还把酒店装修得大气些,却定了亲民的价格,对外说“这是精品商务酒店,让普通人也住得舒服”。 开业第一个月,他天天守在店里,教员工怎么跟客人打招呼、怎么查房,还写了本服务手册,把这些细节都定成规矩。 2007年,软银赛富给了他1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他拿着这笔钱在全国开分店。 招人时他开出比市场价高30%的工资,说“只要好好干,不会亏了大家”。 有员工表现好,他真的送了豪车、房产当奖励;就靠这套办法,维也纳的分店越开越多,会员数很快突破了2000万。 这种做事的路子,跟其他连锁品牌的老板挺像。 比如百果园的余惠勇,从水果摊起步,也是给员工高提成,让员工当合伙人,最后把水果店开遍全国。 如家酒店的季琦,当初也是抓准了平价商务住宿的需求,盯着服务细节做,后来也做成了大连锁。 2016年,黄德满把维也纳80%的股份卖给了锦江酒店集团,拿到了17.488亿,自己留了20%的股份,还在董事会做事。 2019年他卸任了维也纳CEO,又跑到深圳郊区开了家食品厂,叫和鲜食品科技集团,专做无添加的健康食品。 他还是老样子,每天去工厂,亲自查食材质量,捏着谷物看颗粒够不够饱满,盯着流水线看机器转得顺不顺,还定了死规矩——所有产品都不能加添加剂。 其实他经营维也纳时,还有不少实在的招。 比如推行免押金入住,那时候没几家酒店敢这么做,不少客人觉得省心就常来。 后来赶上“黄金周”旅游业火起来,他盯着服务没出过乱子,也靠这攒下了第一桶金。 他的合伙模式也实在,就算有人没完成目标,只要把分店做盈利了,也能拿到奖励,这种让员工跟着赚钱的办法,跟海底捞的员工激励思路差不多——把人绑在一块,生意才能做大。 现在的黄德满还是没闲着,早上去食品厂看流水线,下午就开视频会看维也纳的入住数据,哪个分店客人说床垫硬了,他第二天就让人换。 哪个食品产品客人说味道淡了,他就去实验室跟师傅们一起调配方。 从工地扛沙袋的小工,到3000元接烂招待所,再到做成2000万会员的酒店王,最后跨界做食品,他没玩过虚的,全是盯着需求一步一步干出来的。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0
语蓉聊武器

语蓉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