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刚刚传来消息 日本汽车巨头日产,竟然把自己的老巢横滨全球总部大楼给卖了!买家还是咱们中国的敏实集团和美国财团联手,交易价高达970亿日元icon(约45亿元人民币)。 最近几年,日产的日子太不好过了。2024 财年,它亏了足足 6709 亿日元,相当于赔了 300 多亿人民币,创下 25 年来最惨的纪录。2025 年刚开年,又亏了 1157.6 亿日元,亏损的窟窿越扯越大。 曾经的日产多风光,1933 年成立后,一步步冲进世界十大车企,巅峰时一年能卖 560 万辆车。中国市场一度是它的 “摇钱树”,轩逸、逍客这些车型,以前大街上随处可见。 可现在呢?2024 年在中国只卖了 69.7 万辆,比巅峰时的 156 万辆直接腰斩,2025 年第一季度还在跌,只卖了 12.1 万辆。 为啥卖不动了?因为时代变了,大家都开始买电动车,可日产没跟上节奏。它在中国只推出了 2 款纯电车型,价格还贵,2024 年全年才卖了 2114 辆,连比亚迪一款车一个月的销量都赶不上。武汉那个能年产 30 万辆车的工厂,现在 90% 的产能都闲着,最后只能关停。 不光中国市场不行,美国市场也给了日产沉重一击。美国加了关税,钢铝关税 25%,电池零件关税更是高达 100%,让日产多花了好多钱。 别的车企都在推混动车型抢市场,日产还在卖老款燃油车,2024 年在美销量跌了 9%,市场份额只剩 5.1%,经销商手里的车堆了 82 天才能卖出去,比行业平均多了快一个月。 内部也乱糟糟的,6 年换了 4 任社长,战略一会儿变一次。以前说 2022 年要推 20 款电驱车型,后来又改成 2025 年 23 款,最后又缩到 2027 年 10 款,目标一减再减。 研发资金也是加了又砍,导致混动技术迟迟推不出来,和本田的合并谈判也黄了,想找个盟友分摊成本都没成。 没办法,日产只能启动 “Re:Nissan” 复兴计划,说白了就是 “断臂求生”。全球要关 7 家工厂,从 17 家减到 10 家,还要裁掉 2 万名员工,差不多每 8 个员工里就有 1 个要被裁。 就算这么省,电动化研发还是缺 3000 亿日元的缺口。要知道,比亚迪一年研发投入就有 1800 亿人民币,是日产的 3 倍还多,没钱没速度,转型就是空谈。 这时候,出售总部大楼就成了最直接的办法。卖楼的钱能马上补现金流,而且交易后日产还能租回来继续办公,不影响日常运营。对现在的日产来说,面子已经不重要了,能凑够钱活下去、搞电动车,才是最要紧的事。 而这次接盘的中国敏实集团,说起来还是日产的 “老熟人”。从 2005 年开始,敏实就给日产供保险杠、门窗饰条这些零件。后来新能源汽车火了,敏实赶紧转型,现在已经是日产电动车型铝电池盒的独家供应商,一年能卖 120 多万个。 现在的敏实早就不是小零件厂了,全球 60 多个汽车品牌都用它的产品,包括特斯拉、比亚迪、大众,年产值早就破了百亿。 这次联手美国 KKR 财团收购日产总部,敏实的算盘打得很精。横滨总部所在的神奈川县,是日本汽车产业的核心区,500 多家零部件企业、研发机构都在这。 买下这栋楼,敏实不光能和日产继续近距离合作,还能钻进日本汽车产业的核心圈,拿到最前沿的技术和合作机会,这可是花钱都难买的资源。 其实日产的困境,整个日本汽车行业都在面对。丰田 2024 年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才 4.7%,本田直接砍了 30% 的电动化投资。 他们以前靠燃油车技术横扫全球,发动机、变速箱做得确实好,可现在行业变成了电动车的天下,核心技术变成了电池、电机、电控,赛道彻底换了。 美国 KKR 财团的加入也很能说明问题。作为全球顶级投资机构,它之前就砸钱投资中国新能源企业,这次跟着敏实收购日产总部,就是看中了中国产业链的硬实力,也赌定了日本车企转型的机会。全球资本都在重新站队,中国企业已经成了汽车产业重组的 “关键玩家”。 过去日本车企制定的行业标准,现在正被中国企业用技术、资本和产业链优势重新改写。横滨湾边的那栋大楼,换了主人,也见证着全球汽车产业的新旧交替。 这场跨越国界的交易,远比我们看到的更有分量,它藏着中国汽车产业崛起的底气,也藏着传统车企转型的无奈与挣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