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诺贝尔奖是如何成为笑话的。 委内瑞拉反对派领导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马查多表示

未央秘史 2025-11-06 17:56:55

看诺贝尔奖是如何成为笑话的。 委内瑞拉反对派领导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马查多表示,美国升级对委内瑞拉军事行动是“唯一途径”,呼吁特朗普政府颠覆马杜罗政府。 为了一己之私,就要求美国对自己祖国开战,她究竟是获得的诺贝尔和平奖还是诺贝尔小丑奖,还是诺贝尔和平奖就是个小丑奖。 诺贝尔奖早已不是纯粹的荣誉象征,反倒成了带着鲜明政治偏见的舞台,一步步沦为让人啼笑皆非的存在。 最讽刺的莫过于诺贝尔和平奖,这个本该倡导停战、守护安宁的奖项,如今却频繁颁发给煽动对立、甚至呼吁战争的人。 委内瑞拉反对派领导人马查多就是典型例子,作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她不仅没有为祖国的和平奔走,反而公开呼吁特朗普政府升级对委内瑞拉的军事行动,将外部军事干预称为解决国内问题的“唯一途径”。 一个拿着“和平”奖章的人,转头就号召外国攻打自己的祖国,这种荒诞程度堪比戏剧情节,让人不禁怀疑这个奖项的评判标准到底是维护和平,还是服务于某些势力的政治目的。 类似的案例还有不少,过去曾有获奖者一边标榜和平,一边为单边制裁、军事打击站台,和平奖的含金量在这些操作中被稀释得只剩空洞的名号,与其说是荣誉,不如说是贴在政治工具上的标签。 诺贝尔文学奖的走向同样让人摸不着头脑,它早已脱离了文学造诣的核心评判维度,变成了第三世界国家反体制作家的“专属赛道”。 美西方国家的作家即便作品流传度再广、文学价值再高,也很难跻身获奖名单,而那些来自与美西方立场相悖国家的作家,只要在作品中极力批判本国体制、放大社会矛盾,获奖概率就会大幅提升。 2009年获奖的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就是典型,她在欧洲文学圈顶多算“业余作家”,平时还需要打工维持生计,获奖前在中国大陆没有任何译本,连德国文学专家对她都知之甚少。 她的获奖理由是描写“一无所有、无所寄托者的境况”,而这些作品的核心恰恰是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批判与否定,这种迎合西方价值取向的创作,成了获奖的关键筹码。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获奖作品的文学表达晦涩难懂,普通读者根本无法领会所谓的“艺术价值”,但这并不影响评委们给出高度评价,仿佛越让人看不懂,就越能彰显其“深刻性”。 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文学奖早已不是文学的竞技场,而是西方世界用来评判其他国家“体制优劣”的工具,作家们比拼的不是文笔和思想,而是对本国体制的批判力度。 与和平奖、文学奖的“向外倾斜”不同,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呈现出完全相反的态势,基本被美西方阵营国家包揽,成了彰显其科技霸权和文明优越感的载体。 数据显示,20世纪最初几十年,德国和英国是诺贝尔科学奖的主要获得者,德国占比达三分之一,英国接近20%,而当时的美国仅占6%。 随着美西方在全球科技领域的话语权提升,自然科学奖的归属逐渐向其倾斜,如今美西方国家获奖者的比例长期保持在70%以上,非西方阵营的获奖者寥寥无几。 这种分布并非单纯因为美西方的科技实力更强,更本质的原因是诺贝尔奖的评选体系本身就带着西方中心论的偏见。 自然科学的突破本应是全人类的共同成果,但在诺贝尔奖的评判标准中,西方的科研范式、学术话语体系被奉为圭臬,非西方国家的科研成果即便同样重要,也很难获得同等认可。 这种选择性认可的背后,是通过奖项分配来强化“西方先进、非西方落后”的叙事,让自然科学奖成为支撑西方中心论的另一块重要基石。 和平奖、文学奖向非西方反体制者倾斜,自然科学奖被美西方垄断,这看似矛盾的分配模式,实则构成了诺贝尔奖完整的政治底色。 和平奖和文学奖的“向外投放”,是为了在非西方国家内部制造思想分裂,通过表彰反体制力量,动摇这些国家的社会稳定,从而实现意识形态渗透;自然科学奖的“内部消化”,则是为了彰显美西方的科技优势和文明先进性,巩固其在全球的话语权和主导地位。 两者一外一内、相互配合,让诺贝尔奖彻底沦为西方中心论的有力道具和传播平台。 它不再是中立的荣誉象征,而是被赋予了明确的政治使命,每一次颁奖都是一次价值输出和立场宣示。 当一个全球顶级奖项不再以客观标准为核心,而是沦为政治博弈的工具,其曾经的神圣性就不复存在。 如今的诺贝尔奖,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大戏,和平奖唱着“反战”的高调却为战争站台,文学奖打着“艺术”的旗号却服务于意识形态,自然科学奖披着“科学”的外衣却彰显霸权,这样的奖项与其说是人类文明的灯塔,不如说是一场充满政治算计的荒诞剧,让人在看清其本质后,只剩无奈的调侃。

0 阅读:22

猜你喜欢

未央秘史

未央秘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