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大驱我们都造16艘了,航母却只有3艘,为什么我们不复制粘贴批量生产航母呢?说白了,不是我们不想造,而是那3艘航母全是“临时工”,不值得批量生产。福建舰虽然很牛,三条电磁弹射轨道加万吨级平甲板,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正统航母,但它依然只是技术平台。为啥?因为它不是终极目标,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核动力超级航母。 看完055大驱“下饺子”的架势,不少人都犯嘀咕:这大家伙都造到第14艘了,江南、大连船厂跟搭乐高似的一年能出3艘,咋航母才慢悠悠凑齐3艘? 其实这里头藏着海军建设的“慢功夫”——055批量造是因为技术练熟了,而那三艘航母压根不是“量产货”,全是帮咱们摸门道的“临时工”,着急复制福建舰才是真糊涂。 先说说055为啥能“敞开造”。 2025年大连船厂的卫星图一出来,懂行的都惊着了:船坞里四艘055并排推进,一艘下水舾装,另外三艘的模块都快拼完了。 关键是技术彻底吃透了:112个垂发单元是现成的,能塞鹰击-21高超弹、红旗-9防空弹,连雷达系统都是成熟货架产品;模块化建造更是省事儿,提前造好舰体分段,拉到船厂拼起来就行,周期直接压到18个月。 更划算的是性价比,咱们一艘055满配才60亿人民币,美国同级别的“伯克”3型要花25亿美元,差不多是咱们的三倍还多。技术熟、成本低、产能足,不批量造才怪。 可航母这玩意儿跟驱逐舰压根不是一个量级。别说一年造3艘,从辽宁舰到福建舰,十年才添了两艘,这节奏慢得有道理。先看辽宁舰,它哪是用来“打仗凑数”的?本质就是艘“移动军校”。 当年改装瓦良格号花了五年,光除锈就扒了几层钢板,好不容易弄出海,首要任务不是巡航,是带徒弟。配套的徐霞客舰跟个“海上宿舍”似的,舰上全是模拟器,辽宁舰海试时,新人就在徐霞客舰上同步练操作,合格了再上航母实操。 这些年光是舰载机飞行员就培养了上百个,甲板调度员、弹射维护兵更是一批批输出,没有辽宁舰趟路,后面的航母连人都凑不齐。 再看山东舰,这是咱们头回自己画航母图纸,说白了就是“练手的”。滑跃甲板、动力系统全是国产,看起来和辽宁舰像 twin,但内部舱室布局、雷达位置全改了,等于重新验证了一遍航母建造的全流程。 别小看这步,印度造“维克兰特”号时,光图纸就改了八遍,下水三次还没法用,咱们靠山东舰把“国产化航母能不能造”的问号彻底拉直了。 它现在的任务就是在南海遛弯,一边熟悉远海环境,一边测试编队配合,给后面的大航母趟雷。 最牛的福建舰,虽然三条电磁弹射轨道摆那儿,连美国福特级都羡慕(人家的弹射器至今故障不断,咱们的已经起降三型舰载机了),但它还是个“技术试验台”。 电磁弹射这东西太金贵,得反复试:歼-35隐身机能不能满油满弹起飞?空警-600预警机能不能稳定升空?无人机怎么适配弹射? 这些数据都得从福建舰上攒出来。而且它还是常规动力,跑远海得靠补给舰跟着,这显然不是咱们的终极目标——印度媒体都扒出来了,咱们004型核动力航母都开工了,12万吨的吨位比美国福特级还大,这才是要批量造的“正主”。 要是现在跟风造福建舰,等核动力航母出来,这些常规动力的就得退居二线,纯属浪费钱。 说到钱,更是肉疼。一艘福建舰裸舰就500亿,配上70架舰载机、2艘055、2艘052DL,再加上潜艇和补给舰,一个战斗群得花1600亿。2025年军费总共1.78万亿,陆军、空军、火箭军都得分,海军能拿到的装备采购费也就1600亿左右,刚够造一个福建舰战斗群,哪儿有钱批量造? 055一艘才60亿,造三艘的钱够不上航母零头,自然能敞开造。 更关键的是人。航母上光是甲板人员就分几十种,弹射器维护兵得学好几年,舰载机飞行员的淘汰率比考清华还高。辽宁舰练了十几年才攒下足够的技术骨干,要是突然造十艘福建舰,光找合格的舰长都得愁死。 055就简单多了,舰员培训周期短,模块化设计让不同舰艇的操作流程差不多,上手快,自然能快速形成战斗力。 其实这事儿透着咱们海军的精明:055是“当下能用的尖刀”,必须批量造来撑场子;航母是“未来的王牌”,得一步步打磨到完美。 美国当年从常规动力航母摸到核动力,也花了二十年,咱们不搞“大跃进”,先靠辽宁舰练人、山东舰练造、福建舰练技术,等004型核动力航母技术成熟了,再像055那样批量下饺子,才是真的事半功倍。 那些喊着“复制福建舰凑数”的,压根不懂海军建设的门道。军舰不是手机,造出来得用几十年,要是现在图快造一堆常规动力弹射航母, 再过十年就得落后。咱们现在的“慢”,是为了将来能更稳地“快”——等核动力航母成军那天,再回头看这三艘“临时工”航母,就知道每一步都走得太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