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现在最让人担心的,就是神舟二十号的航天员,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成功交接,也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是因为他们在返回的过程中出现了意外情况。 2025年11月5日傍晚,原本该热闹迎接神舟二十号回家的东风着陆场,突然陷入寂静。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一则紧急通报让全国人揪紧了心:原定当晚返回的飞船,因遭遇太空碎片撞击,返回任务推迟了。 这已经是陈冬、陈中瑞、王杰三位航天员在太空待的第195天。半年前的4月24日,第十个中国航天日那天,长征二号F火箭带着他们直冲云霄,只用6个半小时就和天和核心舱精准“牵手”,全国观众都看得热血沸腾。 在轨这些日子里,他们没闲着:完成了三次出舱作业,给空间站装好了碎片防护装置,还顺利和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完成了交接,把“太空家园”的钥匙交了出去。谁也没想到,回家的最后一步会出意外。 事情发生在11月5日下午4点多。神舟二十号刚和空间站分离,进入返回准备轨道,地面控制中心就发现不对劲:飞船服务舱的外部传感器传回异常数据,表面涂层破了块儿,像是被什么东西撞了。 “立即终止返回程序!”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指令马上传到太空,陈冬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和队友一起稳住了飞船姿态。经检查,返回舱的热防护层还好,但服务舱的推进管路有轻微划痕,必须查清楚才能决定能不能返航。 这颗惹事的“小颗粒”,后来被地面测控系统揪了出来。原来是一块直径1.2厘米的铝合金碎片,来自2019年俄罗斯一枚报废的火箭末级。 别小看这指甲盖大小的碎片,在400公里高的轨道上,它的飞行速度能达到每秒7到10公里,动能堪比一颗高速子弹。 科普中国早就说过,地球轨道上这样的碎片超过百万个,更小的碎片更是有上亿个,比地球上的人口密度还大。国际空间站就常被这类碎片撞出小洞,这次神舟二十号因为是径向对接,暴露在飞行方向的面积更大,风险本来就高。 还好中国航天早有准备。从神舟五号开始,飞船就装了多重防护:返回舱用了能扛撞击的蜂窝结构和防热层,服务舱外面裹着多层防护毯,这次正是这些设计挡住了碎片的致命一击。推迟返回的24小时里,一场天地协同的“体检”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天和核心舱伸出10米多长的机械臂,带着高清相机绕着飞船拍了个遍,重点检查返回舱大底和推进喷管这些关键地方。地面团队通宵算数据,把温度、压力、管路密封性都查了个透,最后得出结论:损伤可控,能回家。 11月6日清晨,新的返回指令来了:用“5圈快速返回”模式,把原本28小时的等待压缩到9小时,直奔东风着陆场。中午12点08分,飞船制动点火,先分离轨道舱,再扔掉服务舱,只剩下返回舱独自冲向大气层。 这时最惊险的一幕来了:返回舱以每秒7.9公里的速度冲进去,表面温度一下子升到1600℃,周围的等离子体形成“黑障”,和地面暂时断了联系。好在这次用的抗黑障通信系统很给力,地面通过雷达稳稳抓住了它的轨迹,比上次神舟十九号任务时还稳。 下午3点12分,东风着陆场的搜救直升机传来好消息:“看见红白伞了,开得正常!”随着主降落伞慢慢张开,返回舱的速度从音速降到了每秒几米,最后“咚”的一声平稳落在戈壁滩上。 舱门打开,陈冬第一个出来,挥着手说“乘组状态良好,任务圆满完成”,这时离撞击发生还不到24小时。 事后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林西强说:“推迟返回不是慌乱,是对生命的敬畏。” 这场虚惊让大家更明白,太空看着空荡荡,其实是条拥挤了六十多年的“垃圾高速”。但咱中国航天有底气,从预警到防护再到应急,这套全链条的安全体系,总能把航天员平安带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