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出名了!不止中国,连全世界都知道了!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对外证实,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牵头打造的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近期成功完成钍铀核燃料的首次转换。 这可不是普通的技术升级,而是中国对全球能源格局的降维打击! 这些年油价涨涨跌跌,开车加油总让人肉疼,跑长途前总得先算笔经济账。欧洲前些年还因为天然气供应问题,冬天里不少老百姓得烧柴火取暖,这都是化石能源被少数国家攥在手里的后果。 还有核电,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冷却系统一失效,堆芯直接熔化,放射性物质飘得到处都是,附近的土地十年内都没法种庄稼,吓得好多国家都不敢建核电站了,怕万一泄漏污染土地和水源。 更要命的是,这玩意儿就是个“高压锅”,得在150个大气压下运行,还得靠大量水冷却,所以只能建在海边,一旦管道破裂就是灭顶之灾。 那些喊着“清洁能源”的太阳能和风能,看着干净,但说白了就是“看天吃饭”的主儿。太阳能到了晚上就歇菜,遇到阴雨天更是没脾气;风能更任性,风大了怕把风机吹坏,风小了又转不动,甘肃那边的风电场每年总有那么几百小时“闲得发慌”。 就算配上储能电池也没用,现在锂电池储能一度电成本还得几毛钱,远景集团说三年后能降到一毛,但那毕竟是“期货”,现在想靠它们撑整个社会的用电需求,纯属指望下雨天晒被子——根本不现实。 咱们中国这次突破的钍基熔盐堆,让这些难题可能会得到解决。 全球钍储量有640万吨,咱们中国就有28万吨,占了23%,尤其是内蒙古白云鄂博,稀土矿里的钍跟“下脚料”似的堆在尾矿坝,光那儿的储量就够全国用5000年。 数据显示,1吨钍能顶350万吨煤,以前拉一车煤才够一个小区烧几天,现在一车钍能供一个县城用半年,成本还低得离谱,提炼钍的成本只有铀的十分之一,以后电费说不定能便宜到几毛钱一度。 安全方面更是把心放到肚子里,这玩意儿根本没有“爆炸”的机会。它不像传统核电那样靠高压运行,全程都是常压状态,再热也炸不了锅。而且它自带“逃生通道”,堆芯底部有个“冻结塞”,一旦温度超标就自动熔化,带着核燃料的熔盐会顺着管道流进地下的安全罐,遇冷就凝固成块,放射性物质想跑都跑不出去。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人说了,这玩意儿产生的核废料只有传统核电的十分之一,半衰期从几万年缩到了三百年,处理起来简单多了,再也不用挖几百米深的地下仓库藏废料了。 以前核电站离了大海根本活不了,现在这堆建在甘肃民勤的沙漠里,离海岸线1300多公里照样运行,因为它根本不用水冷却,靠空气就能带走热量。 而且体型小巧,模块化生产,占地面积只有传统核电的五分之一,建设周期从十年缩短到三五年,不管是西北沙漠还是西南山区,拉过去就能装,以后偏远地区再也不用靠柴油发电机凑合用了。 最让西方着急的是,这技术咱们是全球独一份。美国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搞钍堆,后来因为舍不得铀基核电的沉没成本放弃了,现在才重启项目,预计2030年才能建成示范堆,比咱们晚了整整七年。 欧洲更别提了,德国和荷兰2024年才凑了8亿欧元搞研发,连边儿都没摸着。咱们现在不仅能稳定运行,核心设备还100%国产化,从高温合金到核石墨,全是自己造的,光专利就拿了1200多项,以后别的国家想用,都得看咱们的脸色。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领先了,是直接改写游戏规则。以前全球能源话语权被铀资源大国和核电技术强国握着,现在咱们手里有钍、有技术,巴基斯坦、沙特这些国家早就找上门来签合作备忘录了。 再过十几年,说不定会出现“钍能源联盟”,就像当年的石油输出国组织一样,而制定规则的会是中国。到时候,化石能源再想卡脖子?门儿都没有;传统核电想比安全?根本不够打;可再生能源想比稳定?差得远呢。 这波操作,说是对全球能源格局的降维打击,一点都不夸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