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下场怒批!近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直指基层治理中的“死板”现象——阴雨天气,村民们正忙着排涝救灾,却听到村里的大喇叭反复播放“禁烧秸秆”的通知。这一幕,瞬间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如此机械、缺乏人性化的宣传方式,真的还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吗? 试想一下,当洪水肆虐、排涝成为头等大事时,村民们的心思全在应对自然灾害上。此刻,反复播放“禁烧秸秆”的通知,既没有考虑到现场的紧迫感,也没有照顾到群众的情感需求。这种“死板”的宣传方式,难免让人觉得“冷漠”、“不接地气”。群众的心声到底在哪里?我们是不是在用“机器式”的管理方式,忽略了最基本的人性关怀? 更令人深思的是,这样的“机械”宣传,反映出基层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僵化”问题:政策出来了,但未必考虑到实际场景的复杂性;宣传到位了,却忽视了群众的理解方式和接受习惯。这不仅让政策难以落地,更让群众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政府的形象产生质疑。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为了环保,也是为了大家的长远利益。”确实如此,但如果宣传方式不变,只是机械地播放通知,效果又能有多大?难道我们真的不能在传达政策的同时,加入一些贴近实际、富有人情味的内容?比如用村里的广播员讲述“禁烧秸秆”的好处,结合具体的排涝工作,甚至用点幽默、温暖的语言,让群众在紧张的环境中感受到关怀和理解。 这其实是一场关于“管理方式”的反思: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仅靠“死板的通知”和“机械的播放”能有效沟通吗?人性化的服务,才是真正赢得群众心的关键。我们需要的,不是冷冰冰的口号,而是用心用情的沟通。只有这样,政策才能真正“入心入脑”,群众才能心甘情愿地配合。 人民日报的批评,犹如一记警钟:我们要从“形式”转向“实效”,从“机械式”管理转变为“温情服务”。这不仅关乎宣传方式的革新,更关系到我们整个社会治理的未来。毕竟,善意和理解,才是最强大的“软实力”。 你怎么看?是不是也觉得,那些“循环播放”的通知,早已成为“冷漠”的代名词?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政策的落实,更是沟通的艺术。让我们共同期待,在未来的治理中,更多“人性化”的温暖,能像春风一样,吹进每一个角落。人民日报评说 视频号人民日报 新华社锐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