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又公开授勋,部队集合时被俄军炸了。 你说这打仗的时候最忌讳啥?肯定是大帮人凑在一块儿显眼啊,尤其是在敌人眼皮子底下。可乌克兰军队偏不信这个邪,露天搞授勋仪式,结果被俄军精准炸了个正着,造成一堆人员伤亡。 这事儿听着离谱,却是实打实发生的真事儿,更让人无语的是,这种亏他们早就吃过不止一次了,偏偏就是不长记性。 当地时间1日那天,第聂伯罗州的一处训练场本来挺热闹,乌军某旅正这儿给无人机飞手和步兵办嘉奖仪式呢。 按说嘉奖士兵是好事,能鼓舞士气,可谁也没料到,喜庆劲儿还没过去,俄军的打击就来了。各种武器铺天盖地砸下来,现场瞬间从嘉奖会场变成了战场,混乱不堪。 后来乌克兰一位记者透了更详细的情况,说自己的兄弟就在这次轰炸里没了性命,字里行间全是悲痛和无奈。 之后乌军“东方”司令部也发了通报,承认1日在第聂伯罗州的开阔地带集合时遭到俄军多种武器打击,造成了人员伤亡,虽然没说具体伤亡数字,但从记者的遭遇和现场情况来看,损失肯定小不了。 可能有人会说,是不是俄军运气好,刚好撞上了?还真不是,这事儿跟运气没啥关系,纯粹是乌军自己把破绽摆到了明面上。 要知道,现在的战场早就不是以前那种“人多力量大”的年代了,无人机满天飞,侦察卫星在天上盯着,大群人在开阔地集合,跟在黑夜里举着灯笼走路没啥区别,想不被发现都难。 俄军那边早就把这套侦察打击流程玩得很熟了,先用“奥尔兰-10”这类无人机在空中侦察,一旦发现人员密集的目标,马上就把坐标传给火箭炮部队或者空中力量,接下来就是精准打击。 之前俄军国防部还公布过协同作战的视频,无人机找到乌军据点后,BM-21火箭炮立马就根据坐标开火,命中率相当高。这次乌军在训练场搞授勋,人员集中不说,还是在开阔地带,简直就是给俄军送人头的典型操作。 其实这都不算新鲜事了,乌军因为露天集合吃的亏多了去了。就说2024年10月吧,俄媒就报道过,乌军哈尔科夫州军政府和征兵机构的领导层在库皮扬斯克市第一学校开会,结果被俄方情报部门提前摸了底。 俄军直接派空天军出手,一枚一吨半重的重型爆破航空炸弹精准命中大楼正门,里面的人根本没法疏散,炸弹爆炸后还引发了火灾,最后约90名乌军军官当场死亡。 要知道,那可是高级军官开会,按说安保和保密措施应该更严,结果还是被一锅端了,原因跟这次授勋被炸一模一样——人员大规模集中,还没做好隐蔽。 再往前数,2023年的时候,乌军在索列达尔-阿尔乔莫夫斯克方向的武器装备集结地,也被俄军“龙卷风”多管火箭炮系统给端了,连带着一座弹药库也炸了。 还有顿涅茨克方向,乌军的临时部署点多次被俄军打击,每次都是因为人员或装备集中暴露了目标。这些案例摆在这里,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人员密集且不隐蔽的集合就是战场大忌,可乌军就是不吸取教训,非要在危险边缘反复试探。 有人可能会疑惑,乌军难道不知道露天集合危险吗?肯定知道,但他们就是改不了。可能是指挥层太注重形式主义,觉得搞个公开的授勋仪式能提振士气,却把最基本的战场安全抛到了脑后。 在他们看来,或许觉得短暂的集合不会被发现,可他们忘了俄军的侦察网络有多密集。也可能是部队的保密和警戒意识太差,集合前不做好反侦察工作,通讯也没做到严格保密,很容易被俄军截获情报。 就像这次授勋,这么大的活动,难保不会因为消息泄露或者被无人机侦察到,才给了俄军可乘之机。俄罗斯方面对这种打击目标的逻辑也说得很清楚,他们的打击重点就是乌军的军事指挥系统、人员集结点和武器装备仓库这些目标。 俄国防部发言人科纳申科夫之前就说过,俄军的打击目的就是摧毁乌军的有生力量和军事设施,而且每次都能精准击中指定目标。 普京也说过,特别军事行动进展顺利,一切都在计划框架内,从这些话里就能看出来,俄军对乌军的部署和行动模式摸得很透,专门盯着乌军的漏洞打。 更让人唏嘘的是,乌军这边每次出事之后,要么是简单通报一下伤亡情况,要么就是呼吁西方提供更多防空系统,却很少有人反思为啥总是在同一个坑里摔倒。 泽连斯基总统每次遇到袭击,也总是强调要在战场上反击,却没提过要加强部队的战场安全管理和保密工作。西方虽然一直在给乌军提供军援,从“挑战者2”坦克到各种火炮系统,但这些武器装备再好,也架不住乌军自己犯低级错误。 这次授勋被炸事件,其实就是俄乌战场的一个缩影。俄军靠着成熟的侦察打击体系,专门抓乌军的漏洞;而乌军却屡屡在基础的战场安全上出问题,把士兵的生命当儿戏。 战场之上,细节决定成败,更决定生死。一次两次犯错可能是意外,但屡次在同一个问题上栽跟头,就是态度和能力的问题了。希望这次的悲剧能真的打醒乌军,别再让士兵因为这种低级失误白白送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