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十六字家训:家人谨遵,子孙后代能人辈出  曾国藩自己就不是含着金汤匙出

云景史实记 2025-11-06 13:25:05

曾国藩的十六字家训:家人谨遵,子孙后代能人辈出  曾国藩自己就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爹是个普通读书人,家里靠几亩薄田过日子,一分钱都得掰着花。 他小时候读书也不算天赋异禀,考科举考了好几次才中举,可他打小就明白,老百姓过日子、想成事,就靠两样:一是不浪费,二是肯下苦。 后来他当了大官,管着江南那么大的地方,手里有权有势,却半点没飘,反而更怕家里人忘了本 。 怕日子好了就变懒,怕手头松了就挥霍,所以特意把这十六个字定成家训,写在信里一遍遍地跟老婆孩子、跟弟弟们说,不是叮嘱,是实打实的规矩。 先说说 “家俭则兴”,这可不是让家里人抠抠搜搜过日子,是别瞎造、别浪费。 曾国藩自己就是这么做的,他当两江总督的时候,官多大啊,搁现在就是省部级以上的官,可家里吃饭,从来没超过四个菜,多数时候就一两个素菜,还是家里菜园子自己种的,连买肉都得算计着来。 他穿的衣服,都是老婆欧阳氏带着家里女眷自己织的布做的,一件长衫能穿十几年,袖口、领口磨破了,就让人补补再穿,跟普通老百姓没两样。 再讲 “人勤则健”,这 “健” 不光是身体好,更要紧的是,人一勤快,就能学本事、长志气,日子自然能过好。 曾国藩这一辈子,就没闲着过一天。每天天不亮,鸡一叫就起床,先处理公务,跟手下商量正事,然后就读书,不管忙到多晚,每天都得读几页书、写篇日记,反思自己今天哪做对了、哪做错了。 到了晚年,他眼睛不好,看字模糊,就叫家里人念给他听,还是不放松。他对儿子们更严,每天早上必须跟他一起起床,跟着读书、练字,下午还得去菜园子干活,要么浇水、要么除草,要么帮着喂牲口,就是不让他们当 “少爷”,怕他们养出好吃懒做的毛病,一旦懒了,再聪明也没用。 就说他大儿子曾纪泽,从小就跟着爹学勤快。那时候国家弱,老被外国欺负,曾国藩就跟儿子说 “得学外国的本事,才能不受气”。曾纪泽听进去了,开始学英语、俄语。 那时候可没现在的课本、网课,连个正经老师都难找,他就抱着厚厚的字典,一个词一个词地背, 后来朝廷派他去俄国谈判,要回被抢的伊犁。 俄国人一开始根本没把他放眼里,以为咱们没人懂外语、没人懂国际法,想随便糊弄过去。可曾纪泽不一样,他不光外语说得溜,还把国际法研究得透透的,跟俄国人谈了好几个月,寸步不让,据理力争。 最后俄国人没办法,只好把伊犁大部分土地还给咱们 ,这在当时可是天大的事!要是曾纪泽不勤快,没下苦功学这些本事,能办成吗?肯定不行!换个懒怠的官宦子弟,早吓得腿软了,哪能给国家争回这么大的利益? 还有他二儿子曾纪鸿,没当官,一门心思搞数学。那时候数学不像现在这么普及,连本像样的书都难找,他就到处托人找书,有时候为了一个公式,能琢磨好几天,饭都忘了吃。 他研究 “对数”—— 就是一种算大数特别方便的方法,那时候没计算器,算个天文数字得半天,他就把对数的用法掰开揉碎了,写了本《对数详解》,教别人怎么用。 后来好多人学数学,都靠他这本书,你说这不是真本事吗?这要是他像别的官宦子弟一样,天天吃喝玩乐、提笼架鸟,能有这成就?肯定不能!都是 “勤” 字堆出来的。 最让人佩服的是,曾国藩的子孙后代,没一个忘了这十六字家训的。从他那辈开始,到现在七八代人,你知道曾家出了多少能人吗?足足两百多个! 有搞科学的,有当老师的,有做医生的,还有搞考古的,各行各业都有拔尖的,就没一个败家子、没一个走歪路的! 比如他的曾孙曾昭抡,是搞化学的,那可是国家最厉害的科研机构里的专家,全国没几个能当上的。 他研究化学的时候,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一天,有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熬通宵是常事,就是凭着一股勤快劲,研究出好多对国家有用的东西,帮着咱们国家的化学事业往前走了一大步。 还有曾昭燏,是个女先生,搞考古的,整天在野外跑,挖古墓、找文物,风吹日晒的,一点不娇气。 她主持挖过好多重要的古墓,帮咱们搞清楚了好多古代的事,连外国人都佩服她 —— 这要是没点 “勤” 的劲头,没点 “俭” 养出来的踏实劲,能吃得了这份苦、干出这份成绩吗? 所以说,曾国藩这十六字家训,不是空话,是他一辈子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真道理,是能传家的宝贝。 只要家里人真能照着做,能俭朴、不浪费,能勤快、肯下苦,不光不会过穷日子,还能培养出有本事、有骨气的子孙,一代接一代,能人辈出。 这道理,不管过去多少年,不管时代怎么变,都管用。咱们老百姓要是能学曾家这样,看重家风,教孩子勤快点、别浪费,家里也能兴旺,孩子也能有出息 —— 你说,这难道不是实实在在的理儿吗?

0 阅读:10
云景史实记

云景史实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