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轻敌!一旦台海爆发冲突,我军或许面临一个难啃的骨头。这难啃的骨头不是台岛本身,而是距大陆仅50公里的东引岛。 在台湾海峡北端,有一座叫“东引”的小岛,距离大陆福建福州大约50公里,岛不大,但被经营了几十年,形成高度军事化。 东引岛面积只有4.35平方公里,四周大多是陡峭的花岗岩悬崖,靠近岸边的水深也不浅,这让常规两栖部队很难在这里展开阵型。 如果想从海面登陆,要面对地形不利、落脚点不足等问题,台军因此在岛内大规模挖掘,将山体内部改造成复杂的地下工事。 里面设有指挥中心、弹药储藏区、雷达站和大量物资库,守军可以利用这些通道快速穿行,在受到攻击时躲避火力。 这种全地下构筑方式,基本把岛变成一个大型防御节点,常规火炮或空中轰炸很难快速摧毁关键设施,让守军在前期能够保持较高的抵抗能力。 这样一来,岛的战略特征也就更固定,它无法移动、无法隐藏,只能依靠本身的工事承受“对手”长期侦察。 虽然这里防御坚固,但是现代侦察技术非常全面,卫星、无人机、电子侦测设备,都可以持续盯着固定位置,只要时间够久,岛上的设备位置、通风口、雷达天线都会被逐步摸清。 加上东引岛的核心价值不是面积大小,而是它的监视能力,岛上的大型雷达阵地可以实时观察福建沿海以及海峡范围内的空中活动,一旦发现异动,可以提前发出警报。 这个位置让它成为台军情报体系的前沿节点,甚至可能通过美日情报系统进行数据联动,这是它存在的重要意义。 但是,情报前哨的特点,就是一旦被隔离,作用会迅速下降,东引距离台湾本岛大约170公里,岛上补给和人员轮换主要靠中柱港和一个直升机场。 如果我军对海面和空域进行控制,封锁补给路线,岛上物资就会逐渐消耗,武器系统虽然先进,但弹药和配件都需要补充,雷达设备也要维护,否则效率会下降。 如果通讯线路受阻,即便雷达发现信息,也会难以及时外传,岛上部署的岸舰导弹和防空导弹在前期可以形成较强反击,持续作战能力有限,时间拖得越久,它的整体战力会越来越弱,情报节点在被孤立后,就难以继续发挥价值。 岛上驻有约3000名士兵,训练强度较高,平时的作战理念就是坚守,他们熟悉岛上地形和设施,面对敌军时可以利用火炮、机枪和单兵便携导弹形成密集火力点。 士兵的作战意志和操作熟练度让短时间交战的防御能力提升,但是,在整体战略层面,单一岛屿无法改变双方力量差距。 如果真得到了极端情况下,我军在体系化联合作战模式下,不需要冒风险登陆,只要优先摧毁岛上导弹阵地和关键设施,再执行封锁,就能慢慢削弱守军战力。 同时,我军装备库中还有钻地弹和高超音速打击武器,这些都能针对性摧毁关键部位,只要关键节点被破坏,整个地下网络就会受到影响。 东引岛的局限性很明显,它坚固但固定,尖端的情报能力容易被高强度盯防,补给线又十分脆弱。 在现代战争中,单点坚守的模式面临很大压力,即使守军作战意志强烈,也很难改变整体战场格局,它的命运不仅取决于自身建设,更取决于区域战场的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