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产业已经被中美分的差不多了,欧洲最后是蠢死的,没希望了,果然都是按照这个节奏走的! 这话听着扎心,但越看越觉得没毛病。本来握着汽车、化工、机械这些压箱底的优势产业,手里还有技术和品牌护城河,偏偏被政客们的短视操作一步步逼到绝境。 德国作为欧洲工业的顶梁柱,本该扛住场面。可那帮政客硬是凭着一股 “迷之自信”,把自家吃饭的工业给慢慢革了命。 之前德国一门心思搞 “去化石能源”,早早弃了核电,又急着砍煤电产能。本来靠着俄罗斯的廉价天然气,工业成本还能压住,制造业的性价比在全球都能打。 结果俄乌冲突一爆发,政客们跟着美国起哄制裁俄罗斯,直接把能源供应的后路给断了。 天然气价格瞬间飙到天上去,2022 年德国工业电价峰值冲到 300 欧元 / 兆瓦时,是中国同期工业电价的七八倍。 化工、钢铁这些高耗能产业,电费直接占了生产成本的三成以上。 巴斯夫在路德维希港的工厂,一度因为能源成本太高被迫减产;蒂森克虏伯的钢铁生产线,停了一半还多。 政客们把能源路子一点点掐死,转头却怪商人为什么要往中国跑,这逻辑简直离谱。 德国商人又不傻,总不能坐着等死。企业要活下去,就得找成本低、产业链全、市场大的地方扎根。 巴斯夫砸了 100 亿欧元在湛江建了全球最大的一体化基地,把核心的化工生产环节直接搬到中国。 宝马沈阳的新工厂投资超 200 亿,专门生产最先进的电动车型,连电池生产线都一并落地。 大众在安徽建的新能源工厂,年产能直奔 30 万辆,还把研发中心也迁了过来。 这些企业来中国,根本不是什么 “背叛”,纯粹是自救。 政客们嘴上喊着 “去中国化”,让企业把生产线迁回欧洲。可迁回去得有基本条件吧?能源价格降不下来,工业用电贵得离谱,企业开工就亏。 基建更是跟不上,德国的电网老化严重,连新能源发的电都送不出去,工厂想扩产都没电力支撑。 数字基建更是落后,5G 覆盖率还不如中国的县城,工业互联网建设比中国慢了至少三年。 一边是不断增加的成本压力,一边是缺失的配套支持,政客们只谈意识形态,不谈实际问题,这不是逼着企业跑路吗? 不光德国,整个欧洲都在犯糊涂。法国的核电虽然还在撑,但新能源布局混乱,风电和光伏的并网问题解决不了,工业用电成本也跟着德国涨。 意大利的制造业企业,要么迁到美国吃补贴,要么跑到中国蹭产业链。西班牙的汽车零部件厂商,现在一半的产能都搬到了中国长三角。 欧洲本来的优势产业,现在被中美两头抢。中国靠着完整的产业链和庞大的市场,把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化工产品卖到全球。 美国靠着《通胀削减法案》,砸钱补贴企业迁回本土,欧洲的半导体、电池企业纷纷跑去美国建厂,带走了大量技术和产能。 欧洲不是没实力,手里的技术、品牌都还在。但架不住政客短视,被意识形态绑住了手脚。 为了跟着美国搞对抗,硬生生掐断了自己的能源和产业链根基;为了追求不切实际的环保目标,给企业套上沉重的枷锁。 商人再清醒,也架不住政客瞎折腾。等产业彻底被中美分完,再想回头就晚了。 说欧洲是蠢死的,一点不冤。它不是输在实力上,是输在政客的糊涂决策上。 如今这局面,再怎么挣扎也难挽回,果然都是按照这个节奏走的,未来真的没什么希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