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强”三个字值多少钱? 有人开价一集200万,张颂文掉头去拍了部登山文艺片,片酬直接砍到三分之一。 剧组的人笑他傻,他说:“我得先让观众忘了我,才能再让他们记住我。” 这不是清高,是保命。 去年国产剧主演重复率高达42%,比两年前又涨一成,观众一滑手机全是熟脸,平台也乐得偷懒——“安全牌”比创新便宜。 可安全牌打多了,就成了手铐。 于和伟演完“刘备”再演现代戏,弹幕齐刷“丞相穿越了”;雷佳音为了撕掉“前夫哥”标签,推掉三部甜宠,空窗一年去演杀人犯;朱一龙干脆半年不接综艺,就为了让眼睛里的“沈巍”死掉。 观众这边也矛盾。口嫌体正直:76%的人嚷着要新故事,票房前十里却八部是续集。 平台试过自救,五大平台掏出5亿“新面孔基金”,结果新人剧的播放量只有头部明星的1/5。 钱花了,水花没响,大家又缩回老套路。 有人把锅甩给演员:你们不接,怪谁? 张颂文干脆把账本摊桌上——“我降薪,你们敢降期待吗?” 去年最鲜活的例子是《宇宙探索编辑部》,零流量,靠自来水冲了6700万。 说明观众不是不爱新人,只不爱烂新人。 想破局,得一起割肉:演员敢降薪,观众敢买票,平台敢押宝。 张颂文已经先一步躲进雪山,让“高启强”冻死在山腰。下一次开机,他可能是任何人。 问题抛给我们:下次在购票键前,我们是再点一次“熟悉脸”,还是给陌生名字一次活路? 别让好演员的“隐身”变成“消失”。 毕竟,市场永远记得住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是谁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