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比特币其实永远也挖不完。比特币总量是2100万枚,代码里都写死

文史啊旺 2025-11-06 01:56:34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比特币其实永远也挖不完。比特币总量是2100万枚,代码里都写死了,改不了,但你可能不知道,这2100万枚其实永远挖不完。 比特币这东西,从2009年上线到现在,已经成了不少人手里的投资选项,或者干脆当成数字黄金来囤。但说起它的总供应量,大家张口就来2100万枚,这数字是中本聪在协议里直接锁死的,谁也改不了。问题是,这2100万枚真能全挖出来吗?答案是不能,永远挖不完。不是因为技术卡壳,而是设计就是这样一步步逼近,却总差那么一点点。 先说说为什么总供应定在2100万。比特币的发行靠挖矿,每挖出一个区块,矿工就能拿到奖励,这些奖励就是新币的来源。协议从头就规定,区块奖励起始是50枚比特币,每产生210,000个区块后,奖励就减半一次。这个减半不是随便定的,而是算出来的数学结果。210,000个区块大概需要四年时间,因为网络目标是每10分钟出一个块,一天144个块,一年5.2万多块,四年下来刚好210,000。减半次数无限次下去,总奖励加起来正好是2100万枚。这数字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从50枚起步,减半33次左右,累加的几何级数结果:50 + 25 + 12.5 + ... 一直到无限小,求和就是2100万。 这个机制的核心是控制通胀,让比特币不像法币那样印着印着就贬值。想想看,黄金在地壳里总量固定,但人类挖不完所有,因为越挖越难、越贵。比特币也一样,协议硬编码了这个上限,任何改动都需要全网节点共识,实际操作上几乎不可能。比特币核心开发者团队也反复强调,这上限是核心原则,动它就等于毁了信任。结果呢,到2025年11月,现在已经挖出了大概1970万枚,剩下的130万枚还在慢慢释放,但速度越来越慢。 现在聊聊减半这事儿,它是整个系统的发动机。第一次减半在2012年11月,区块高度210,000,奖励从50掉到25枚。那时候比特币还小众,价格才10多美元一枚,矿工多是个人用电脑挖,ASIC矿机还没普及。减半后,新币发行量直接腰斩,市场有点小波动,但很快就稳了。第二次是2016年7月,区块420,000,奖励12.5枚。这回比特币火了点,价格破千美元,矿池开始主导,算力从几TH/s跳到EH/s级别。矿工们得升级设备,不然就跟不上了。第三次2020年5月,区块630,000,6.25枚奖励,疫情那年比特币正好牛市,价格冲到6万美元,减半前市场就炒热了,事后价格继续涨。第四次2024年4月,区块840,000,3.125枚,现在算力全球超600 EH/s,矿场多建在水电便宜的地方,像美国得州或中国周边地区。 这些减半不是闹着玩的,每次都让新币供应减半,影响挖矿经济。早期挖矿成本低,一块GPU就能玩,现在得工业级矿机,电费占大头。减半后,矿工收入短期承压,但比特币价格往往跟涨,因为供应变紧。拿2024年减半来说,前几个月价格从4万多美元爬到7万,减半当天正好回调,但半年后又破10万。这不是巧合,市场知道供应在缩,需求稳住就推高价值。到2028年第五次减半,奖励1.5625枚;2032年0.78125枚;以此类推,减半次数越多,奖励越小。比特币维基上算过,到第33次减半,奖励只剩0.00000001枚,就是一个聪(satoshi,比特币最小单位)。 那为什么说永远挖不完呢?因为减半是几何递减,总供应是个无限级数求和:S = 50 * (1 + 1/2 + 1/4 + 1/8 + ... ) * 210,000块/时代。无限项加起来正好2100万,但实际挖矿用整数运算,最后几聪因为浮点精度或协议限制,压根发不出来。比特币用64位整数存金额,最小单位聪,理论上限是20,999,999.9769枚,比2100万差一点点。加上现实中币丢了,比如私钥丢硬盘砸了,或者Mt. Gox那种交易所黑客事件,实际流通量可能只到1900万左右。河金融的报告说,即便不丢币,数学上也到不了整2100万,因为最后奖励太小,区块奖励趋近零。 这设计聪明在哪儿?它保证稀缺性,还让网络永续。挖到2140年左右,最后一聪发完,区块奖励没了,矿工咋办?靠交易手续费啊。用户转账时付点小费,矿工打包交易进块,费率随网络拥堵浮动。现在费已经占矿工收入20-30%,未来会成主力。想想以太坊,切换权益证明后,Gas费就养活验证者。比特币也一样,交易量上去了,费池就充裕,安全不愁。批评者说挖完后矿工跑路,网络崩,但事实是比特币抗住了四次减半,算力只升不降,因为费+币价涨,激励够用。 黄金总量估计20万吨,但人类只挖了10%,剩下全在地下,挖成本高到天上。比特币也模拟这逻辑,新币像浅层矿,容易挖;后期像深井,费力不讨好。区别是黄金物理有限,比特币数字精确,但两者都靠“挖不完”维持价值。

0 阅读:0
文史啊旺

文史啊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