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雨排涝时却播“禁烧秸秆”,基层服务容不得死板僵化 近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引发广泛热议。河南周口市扶沟县崔桥镇遭遇秋汛后,田间积水尚未退去,村民们正蹚着泥水争分夺秒排涝抢收、平整土地,全力保障秋粮归仓和冬小麦播种。然而与这紧急场景格格不入的是,村里的大喇叭正循环播放“严禁焚烧秸秆,违者依法处罚”“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内容,村头虽设“秸秆禁烧指挥部”,干部却仅打卡拍照后便在棚内值守。 村民直言,连续阴雨让秸秆泡得能拧出水,根本不具备焚烧条件,距离年关尚远也无暇顾及燃放烟花爆竹,大家最迫切需要的是排涝帮扶、农机调度、技术指导等实际支持。这种脱离实际的宣传和值守,无疑是对基层治理资源的浪费。 禁烧秸秆本是为了保护环境,符合长远发展需求,但政策执行必须因时因地制宜。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早已明确要求“精准划定禁烧范围,依法依规落实禁烧管控要求”,强调的是科学施策而非机械执行。基层治理若固守“一刀切”的惯性思维,不顾农事紧急需求,将精力耗费在无效宣传和形式化值守上,不仅无法赢得群众认同,反而会激化矛盾。 类似的形式主义问题并非个例,从部分地方不顾实际的政策加码,到脱离需求的机械执行,本质上都是政绩观错位、服务意识淡薄的表现。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干部当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把田间地头当作工作主战场。 所幸,当地已及时整改,禁烧广播已停止,技术人员也已下沉农户提供指导。这一转变印证了:唯有跳出程式化思维,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让政策执行更接地气、更具温度,才能真正实现为民服务的初衷,让基层治理更有成效。农民焚烧秸秆 三农秸秆禁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