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4日报道:“中国和荷兰围绕安世半导体的争议持续延烧,中国商务

巴斯历史集世界 2025-11-05 17:04:45

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4日报道:“中国和荷兰围绕安世半导体的争议持续延烧,中国商务部星期二批评,荷兰继续一意孤行,且无解决问题实际行动,并希望荷兰从维护中荷、中欧经贸关系大局和产供链稳定与安全的角度出发,以负责任的态度与中国相向而行,停止干涉企业内部事务。” 这所谓的 “争议” 压根不是什么摆到台面上能说理的事儿,本质就是荷兰借着 “供应链安全” 的由头,对中国企业的正常运营动手脚,说穿了就是想靠行政手段抢控制权。 商务部这次直接点名批评 “一意孤行”,真是一点没客气,毕竟荷兰这大半年的操作,实在是越界得太明显。 事儿得从去年下半年说起,安世半导体本来是中荷合作的好例子,中国闻泰科技收购过来之后,把这家原飞利浦半导体事业部的企业做成了全球功率半导体的巨头,每年给荷兰缴的税都有 1.3 亿欧元,全球产业链也搭得顺顺当当 —— 欧洲搞研发,中国出产能,大家一起赚钱。 可荷兰突然就变了脸,9 月底直接拿一部二战后用来调配应急物资的老法律当幌子,给安世全球 30 多个关联实体来了个资产冻结,一年之内不许动任何资产调整,搞得欧洲工厂连员工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这哪是保障供应链,分明是故意搞瘫痪。 还没等中方反应过来,荷兰企业法庭又跟着插了一脚,10 月初就应了三个前高管的申诉,说有 “公司治理风险”,直接把闻泰科技手里 99% 的股权判给第三方托管。 这操作简直是把 “干预” 写在脸上,人家合法收购的股权,凭什么说托管就托管?全球投资者看了都得犯嘀咕,这以后谁敢安心在荷兰投钱? 更过分的是 10 月底那波操作,安世荷兰总部打着 “遵守政府规定” 的旗号,干脆停了给中国东莞工厂的晶圆供应。晶圆可是半导体生产的命根子,这一下直接掐住了安世中国的脖子。 可荷兰好像没算过一笔账:安世中国承担着全球大部分成品芯片的封装测试,中国市场的收入占了全球快一半,车规级的那些关键芯片,全球市占率都是顶头的。 他们断供,先慌的其实是欧洲自己的车企 —— 宝马、大众这些巨头全靠安世的芯片供货,本田墨西哥工厂已经先停摆了,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都算过,要是断供超 4 周,欧洲每月得少产百万辆车,这损失可不是小数目。 中方这边倒是没跟着乱,先是安世中国迅速启动独立运营预案,干脆切断和荷兰总部的系统连接,人事、财务全自己说了算,还直接戳破了荷兰那边 “中方拒付货款” 的谎话,摆明了是荷兰拖欠着 10 亿元货款。 到了 11 月初,商务部又出台了出口许可的豁免机制,虽说没提特定国家,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在稳住全球供应链 —— 毕竟安世中国的产能动不了,全球产业链都得受牵连,这步棋走得相当稳。 荷兰这次的操作其实满是矛盾。他们拿 “供应链安全” 当理由,可偏偏用行政手段打断了最顺畅的供应链;说要讲法律,却把七十年来只用于民生和能源应急的法律,第一次用到了高科技企业身上,这根本就是 “应急法律常态化”,说白了就是借安全名义破坏投资规则。 关键在于,他们好像忘了半导体产业链早就是 “双向绑定” 了 —— 荷兰是有研发和晶圆制造的优势,但中国占着全球 90% 的相关芯片材料产能,安世中国的封装测试更是没人能替代。 想靠断供施压?根本不现实,安世中国早就说了,库存够用到年底,新的晶圆产能也在验证,明年就能接上,这底气可不是吹出来的。 现在连欧盟内部都开始松动了,德国、法国这些汽车大国本来就依赖安世的芯片,荷兰这么一闹,自家车企的生产线都要受影响,自然得逼着荷兰重启对话。 荷兰外交部 11 月初也松了口,说 “愿意对话”,可实际行动还是没跟上,这也是商务部为啥批评他们 “无解决问题实际行动”。 说到底,这事儿的道理很简单:半导体产业都全球化到这份上了,谁也离不了谁。荷兰想靠耍行政手段抢中国企业的控制权,既动摇了外资对欧洲的信任,又砸了自家车企的饭碗,纯属得不偿失。 中方一直强调维护产业链稳定,也确实在这么做 —— 企业自主应对稳住基本盘,政府出台政策留足余地,都是为了不让合作彻底崩掉。 但要是荷兰还抱着 “一意孤行” 的念头,继续干涉企业内部事务,那中方肯定不会坐视不管,该维护的权益一点都不会让。 全球业界都看着呢,荷兰要是真拎不清,最后吃亏的只会是自己。毕竟供应链的依存关系摆得明明白白,不是谁想卡脖子就能卡得住的,更不是谁想干预企业事务就能随便下手的。 现在就看荷兰能不能拿出真的诚意,别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动作,好好坐下来谈 —— 毕竟维护中荷、中欧的经贸关系,稳住供应链,对大家都有好处,这才是最实在的道理。 参考文章:菲常视野陈菲11.04 新加坡联合早报今天(11月4日)报道

0 阅读:76

猜你喜欢

巴斯历史集世界

巴斯历史集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