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卡脖子”到“破局”:格力反制背后的国产突围 2025年10月,荷兰将DU

树梢上的小憩者 2025-11-05 15:08:19

从“卡脖子”到“破局”:格力反制背后的国产突围 2025年10月,荷兰将DUV光刻机等关键半导体设备纳入对华禁运清单,试图遏制中国芯片产业发展。然而,格力电器的反应堪称“教科书级反制”——当即取消原计划进口的30台设备订单,转而与北方华创、中电科48所签下21.8亿元国产设备合同,且交货时间比进口方案提前四个月,用行动打破了“技术封锁即死局”的偏见。 格力的果断并非临时起意,而是长期布局的结果。早在2023年,其就开始测试国产设备,经18个月验证发现:北方华创的刻蚀机定位精度达0.012毫米,中电科48所的碳化硅外延炉缺陷密度控制优于荷兰同类产品,且维修响应仅需2小时,远快于进口设备的一个月。这种“技术达标+服务高效”的双重优势,让替代毫无违和感。 更值得关注的是,格力案例并非个例。2025年上半年,国产半导体设备市场占有率已突破50%,较三年前翻倍;华为全面转向国产蚀刻机后,交货期从8个月压缩至3个月。北方华创2024年专利数超8000项,国产去胶机渗透率更是高达90%,这些数据印证着“封锁倒逼创新”的现实。 荷兰的禁运本想“釜底抽薪”,却意外成为国产设备的“助推器”。ASML在华收入预计锐减24%,而中国半导体产业正形成“研发-产业化-扩产”的闭环。当格力们用订单投票,当国产设备用实力说话,这场博弈早已超越企业决策,成为中国科技摆脱依赖、自主突围的生动注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从不是买来的,而是逼出来、干出来的。

0 阅读:4

猜你喜欢

树梢上的小憩者

树梢上的小憩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