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男子买了6辆纯电货车,他就想省下油费,多运一些货,多挣一些钱,不料新买的电

月鹿一鹿前进 2025-11-05 14:11:21

重庆,男子买了6辆纯电货车,他就想省下油费,多运一些货,多挣一些钱,不料新买的电车,才跑10公里,500的续航掉到300多的续航,男子觉得这个车大有问题,就找到4s店,但负责人坚决表示,他们的车没有问题,这都是正常的。 一场围绕电动货车续航里程的争议,正在重庆上演,它不仅考验着新兴技术产品的可靠性,更拷问着商业世界的诚信底线。 当一位货车司机投入身家购入6辆电车,却在首次出车10公里后发现续航显示“腰斩”,其赖以生存的商业投资逻辑瞬间被颠覆。 这起事件的核心,远不止是一个技术故障,而是一场关于“承诺”与“现实”的激烈碰撞。 对于重庆的温先生而言,那6辆崭新的纯电动货车承载着一个朴素的商业梦想:用更低的电费成本替代高昂的油费,从而提升利润,改善生活。 支撑他这一决策的核心,正是车辆仪表盘上那个充满希望的数字——满电续航500公里。这个数字是他规划运输路线、保障业务连续性的契约基础,是他精打细算后押上的全部信任。 然而,现实的浪潮如疾风骤雨般,毫无预兆地汹涌袭来,冲击之势猝不及防,令人在瞬间便陷入始料未及的境地。 在一次空载运输任务中,车辆仅仅行驶了约10公里,仪表盘上的续航里程便从500公里骤降至300多公里,凭空“蒸发”了超过百公里的续航。 这一巨大的落差,瞬间击碎了温先生的商业算盘。这意味着车辆完全无法满足其预期的城际运输需求,让他寄予厚望的生产工具,顷刻间沦为了“无用”的摆设。 此处的根本矛盾,已非简单的续航衰减,而是产品在实际运营场景中的表现,与厂家宣传承诺之间的巨大鸿沟。 面对温先生的紧急求助,4S店的态度却让事态进一步恶化。在未进行任何硬件或软件检测的情况下,负责人便以一句轻描淡写的“这都是正常的”试图将他打发。 这种未经查证便断言“无问题”的行为,已经超越了普通客户服务的范畴,触及了法律的责任边界。 依据我国《民法典》第509条之规定,合同当事人需恪守诚信原则,切实履行诸如通知、协助等一系列义务,以维护合同的公平与稳定。 4S店作为销售方,在车辆出现显而易见的异常时,其首要责任是启动检查程序以确定问题根源。 然而,其敷衍和拒绝检查的态度,不仅是一种服务上的傲慢,更在法律上构成了对合同附随义务的漠视。 这种做法将一个本可内部解决的技术争议,直接升级为一场关于程序正义与商业诚信的纠纷,并迫使消费者不得不寻求外部力量介入。 面对商家的推诿,温先生并非束手无策。他当机立断,转而向调解员求助。这一明智之举宛如一把利刃,精准地划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打破僵局创造了难能可贵的契机。 在调解员的介入下,一个由程序、法律和证据构成的消费者“维权工具箱”被打开了。 首先,调解员提出的“充满电共同测试”方案,为客观、公正地再现问题提供了可能,这是打破口头争议、让事实说话的关键一步。 其次,这个测试的结果将不再是孤立的数据,它会与明确的法律条文直接挂钩。 根据相关规定,购车后的60天之内,或行驶里程尚不足3000公里时,倘若车辆出现诸如制动失效、车身开裂等严重问题。 还是在“三包”期(通常为2年或5万公里)内同一故障修理超过5次或累计修理时间超过35天,法律都为消费者主张退车或换车权利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武器。 最后,温先生的经历也凸显了消费者主动性的重要性:系统地收集购车发票、故障视频、与售后沟通的记录作为证据,调解无果时,应果断向消费者协会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必要时提起法律诉讼。 这彰显着捍卫自身权益的坚定决心,亦是必要之举。 来源:重庆电视台大城小事 2025年11月3日

0 阅读:0
月鹿一鹿前进

月鹿一鹿前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