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天津第一中心医院住院部,遇到一个非常难的姑娘,是个独生女,没有母亲,和父亲一起生活。她的父亲今年57岁,但已经病退好几年了,前几天突发急症,经ICU抢救总算转入普通病房,可更大的问题又摆在了她面前。 父亲从ICU出来,情绪一直不稳定,ICU综合症带来的“狂躁打人自杀”,让姑娘吓得不轻。惊魂未定后更难的是,父亲之后要每周三次透析。她为治病已经欠下债务,多日没工作,回家后怎么把父亲从楼上弄下来透析?没兄弟姐妹没表亲,经济来源又在哪?父亲现在不清醒,清醒了也拒食,怕是心疼孩子,想早日解脱,姑娘愁得没招了。 这姑娘的难,藏在“独”字里——独自面对病床,独自扛着债务,连个换手的人都没有。可再难,也不是没缝可钻。社区的志愿服务队或许能搭把手,每周三次的透析接送,总有热心人愿意跑一趟;医院的社工部说不定能对接救助政策,债务和生活费总能找到缓口气的办法;至于父亲的情绪,医生说ICU综合症会慢慢消退,多陪他说说话,哪怕是重复的家常,也是在帮他找回活下去的锚点。 别让“独自面对”变成“孤立无援”。这世上的暖,往往藏在你没留意的角落。要是你身边有这样的事,你会怎么搭把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