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脑瘫儿”到哈佛硕士!武汉母亲19年砸锅卖铁:你弃的“废子”,我养出了学术巅峰 1988年武汉的盛夏,产房外的空气比蒸笼还闷。刚经历生产的邹翃燕,还没来得及抱一抱新生儿,就被医生的话浇透了心:“孩子宫内窒息导致颅内出血,就算救活,大概率也是终身瘫痪。” 更让她寒心的是丈夫的反应。听完诊断,丈夫只丢下一句“这孩子不能要,要治就离婚”,便收拾东西消失得无影无踪。月子里的邹翃燕,一边承受着身体的疼痛,一边看着保温箱里奄奄一息的儿子丁丁,攥紧了拳头:“就算全世界都放弃你,妈妈也不会。” 那时邹翃燕是小学老师,每月工资只有几十块。为了凑康复费,她白天站在讲台上讲课,声音沙哑了就含颗润喉糖;晚上等丁丁睡熟,就骑着自行车去夜市兼职卖保险,有时还得赶去做家教,忙到凌晨才能回家。康复按摩一次3元,她舍不得坐公交,步行半小时去康复中心;5元一包的握力器、弹力带,她省下饭钱买,自己先学会手法,再回家给丁丁做康复。 别的孩子1岁多就能走路,丁丁到3岁还站不稳,扶着墙走两步就会摔倒。每次丁丁哭着说“妈妈,我是不是永远站不起来”,邹翃燕都会把他抱在怀里,擦去眼泪说:“再试一次,妈妈陪着你。”她把家里的家具都包上软布,陪着丁丁一遍遍地练站立、学抓握,地板上留下了无数次摔倒的痕迹,也刻下了母子俩的坚持。 有人背后议论:“一个脑瘫儿,再怎么折腾也是白搭。”邹翃燕从不辩解,只是默默给丁丁制定学习计划。丁丁识字慢,她就把课本内容编成儿歌;写字手抖,她握着他的手一笔一划地练。初中时丁丁成绩中游,她熬夜帮他整理错题本,周末带他去图书馆查资料。 2007年高考放榜那天,当丁丁拿着660分的成绩单,告诉妈妈“我考上北大了”时,邹翃燕看着儿子眼里的光,终于忍不住哭了——这19年的苦,值了!可她没让儿子停下脚步,鼓励他“世界很大,要去看看更广阔的天地”。后来丁丁又顺利考上哈佛大学,拿到法学硕士学位,站在异国他乡的学术殿堂里,他总说:“我所有的成就,都是妈妈用汗水和爱堆出来的。” 如今的丁丁,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律从业者,而邹翃燕也退休在家,终于能歇一歇。有人问她当年是什么支撑着她,她笑着说:“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当妈的心——我的孩子,我不能丢。” 这哪里是普通的母爱?这是一位母亲用19年的坚守,把命运给的“烂牌”,打出了最动人的逆袭。如果你是邹翃燕,在当年的绝境里,能有这样的勇气吗?来评论区说说你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