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100万桶入库!中国快速充实石油储备,要为大事做准备? 美媒《华尔街日报》

史鉴奇谈 2025-11-04 12:08:13

每天100万桶入库!中国快速充实石油储备,要为大事做准备? 美媒《华尔街日报》近日报道称,中国已经过去几个月都在快速充实本国的石油储备。中国官方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每天进口超过1100万桶石油,这一数字超过了沙特的日产量。分析师认为,其中每天有超过100万桶被储存入库。 中国这波操作首先肯定是看准了油价处于低位的机会。国际油价今年一度跌到近五年来的低点,布伦特原油价格目前在每桶65美元左右晃悠,比年初跌了13%。这时候囤油简直就是抄底购物节。特别是乌克兰冲突导致俄罗斯石油设施遭袭击,俄罗斯石油价格处于低位,中国趁机大量进口。这种“逢低买入”的策略既经济又实惠,就跟超市打折时多囤点货一个道理。   但便宜可不是唯一的考量。业内人士分析,中国目前的石油储备量估计在12亿到13亿桶之间,储备设施总容量已经突破20亿桶,现在才用了60%左右。这意味着中国的储油罐还远没装满,明年还要新增1.24亿桶的储油空间。这种扩容速度简直像是在修一道“油的长城”。   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中国每年消耗的石油中有80%依赖进口,这个数字在2023年还创了历史新高。这么高的对外依存度,不想办法保障能源安全那才是真傻。中国早就多次强调“能源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当前全球航运通道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中国进口石油的“生命线”上好几个关键节点都不太平——80%的进口石油得经过马六甲海峡,那里既有海盗隐患又地缘政治不稳定;霍尔木兹海峡天天有冲突风险;就连备选的好望角路线也因为绕远导致运输成本上涨。今年1月英国一艘油轮在红海遇袭后,航运保险费直接翻倍,这种不确定性更加坚定了中国加快囤油的决心。   有分析师测算,中国现在12亿桶左右的石油储备,万一海上运输真的被切断,配合民用领域稍微节约点用,支撑一年以上的工业运转没问题。这就跟冬天来临前囤煤一样,不是怕马上断电,而是防着万一风雪封路没的用。   中国加速充实石油储备还隐含着更深层的战略意图。俄罗斯油田频繁遭袭,美国对俄油企的制裁不断加码,而中国有超过20%的进口油来自俄罗斯和伊朗这些敏感地区。现在多囤一点,就是为未来的不确定性买个保险。   同时中国大量囤油还在悄然改变全球石油贸易的结算格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数据显示,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跌到了199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而沙特与中国进行石油贸易时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已经突破45%,比两年前翻了一倍。中国作为沙特最大的石油买家,2024年从沙特进口了7863.9万吨原油,这种采购量就是谈判人民币结算的底气。   上海原油期货现在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三大原油期货市场,为中国用人民币计价的石油交易提供了平台。中国囤的油越多,与产油国的绑定就越深,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分量自然就越重。这种布局不仅关乎能源安全,更是一场悄无声息的货币博弈。   中国这波囤油操作已经大到能影响全球油价走势。业内专家直言,“如果中国真的停止购买,油价很快就会跌到每桶50美元出头”。中国的需求硬是把国际油价托在了每桶65美元左右,意外成为了全球油价的“稳定器”。   这种影响力让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拥有了更多话语权。正常情况下油价下跌会刺激产油国减产,但这次因为中国不断买入,反而让很多产油国保持了生产意愿。结果就是全球油市被中国的需求节奏牵着走,美国、欧洲、日本都在盯着中国的动向,因为现在的价格曲线几乎由中国决定。   很多人好奇中国为什么突然加速囤油,是不是在为什么重大事件做准备。官方当然不会明说,但从动作上看确实有战略考量。根据外媒估算,中国的石油储备天数已经从过去的110天快速攀升到180天左右。也就是说即使全球供应链中断半年,中国也能靠自己的库存撑过去。   这种储备水平远超国际能源署建议的90天安全线,更凸显了中国“不管明天出啥事,自己都有底气扛过去”的战略决心。从乌克兰战事到中东局势,再到亚太的地缘摩擦,能源供应随时可能成为博弈的筹码。中国显然不愿被人“掐脖子”,提前把底盘打牢是最稳妥的做法。   今年正式实施的《能源法》更是明确规定国家和企业都要承担储备义务,这意味着不论是国有石油公司还是地方炼化企业,都得“有备无患”。以前可以灵活操作,现在是硬性要求,这种制度约束正在推动全国范围的储油设施扩容潮。   中国的这波囤油操作表面上是经济行为,骨子里却是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它既抓住了低油价的窗口期,又筑牢了能源安全的防线,同时还悄悄推进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种“未雨绸缪”式的资源战略,正是大国博弈中的高明棋招。当别人还在为眼前的油价涨跌争论时,中国已经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未来——确保在任何风云变幻中都能保持战略定力。

0 阅读:144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