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这辈子够传奇:打匈奴、拓疆土、尊儒术,活成了汉朝最拿得出手的帝王标杆。

体元说球 2025-11-03 21:58:36

汉武帝刘彻这辈子够传奇:打匈奴、拓疆土、尊儒术,活成了汉朝最拿得出手的帝王标杆。可唯独在“传位”这件事上,他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不是儿子太少,而是能打的全是“孽种”,剩下的要么早死,要么压根扶不上墙。这一脉的继承顺序乱成一锅粥,本质就是汉武帝自己养出来的“家宅不宁”,纯属自食其果。 先看他的几个儿子,简直是“奇葩扎堆”。长子刘据,原本是稳坐钓鱼台的戾太子,母妃是卫子夫,舅舅是卫青,身后有卫氏外戚撑着,本是最合格的继承人。可汉武帝晚年疑神疑鬼,被江充等人撺掇着搞“巫蛊之祸”,硬是把亲儿子逼得起兵谋反。最终刘据兵败自杀,老婆孩子也没保住,好好的嫡长子一脉,先被汉武帝自己砍断了根。 老二齐王刘闳,倒是没犯什么错,可命太薄,年纪轻轻就死了,连个儿子都没留下。没后代,自然就没了继承的可能,这一脉直接“自动出局”,连争的资格都没有。 老三燕王刘旦,是个典型的“野心家+蠢货”。太子刘据一死,他立马觉得自己有戏,居然主动上书汉武帝,说要进京“宿卫”。说白了就是想盯着皇位,生怕别人抢了去。 汉武帝本就因为太子之死心烦,见这儿子如此急不可耐,当场就怒了,不仅削了他三个县的封地,还撂下狠话:“你这辈子都别想碰皇位!”可刘旦死性不改,汉昭帝即位后,他又联合宗室谋反,结果事泄被抓,最后被逼得自尽,落了个“谋反罪人”的骂名,这一脉彻底凉透。 老四广陵王刘胥,更是个“混不吝”。汉武帝活着的时候,他就整日游手好闲,不爱读书,反倒痴迷于鬼神之说,动不动就搞些祭祀诅咒的勾当,行事荒唐得没边。 汉武帝早就看透了他,明确把他排除在继承人之外,觉得他“不堪大任”。可他也不安分,汉昭帝在位时,居然偷偷诅咒皇帝早死,盼着自己能上位,结果事情败露,虽没立刻被处死,但也彻底成了朝廷的“反面典型”,继承资格更是想都别想。 老五昌邑王刘髆,命运和老二有点像,也是早早就去世了。好在他留下了一个儿子刘贺,算是给这一脉留了点念想。谁也没想到,这念想后来还真成了“皇位备选”。 眼看着几个年长的儿子不是死就是作,汉武帝晚年没了辙,只能把皇位传给年仅八岁的少子刘弗陵,也就是汉昭帝。为了防止外戚专权,他还狠心杀了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自以为安排得万无一失。可汉昭帝命也不长,二十一岁就驾崩了,没留下子嗣。这下麻烦大了,皇位又成了“无主之物”。 大臣们盘点汉武帝的后代,瞬间犯了难:老大刘据一脉,是“谋反罪人”之后,按理说该被排除;老三刘旦、老四刘胥,一个谋反自尽,一个诅咒皇帝,全是朝廷定罪的罪人,他们的后代更没资格;老二没后代,只剩老五刘髆的儿子刘贺,算是“相对干净”的一脉。没办法,大臣们只能硬着头皮把刘贺迎进宫,立为皇帝。 可刘贺比他那些叔叔伯伯更离谱,登基才二十七天,就干了一千多件荒唐事: 酗酒淫乐、滥用民力、随意提拔亲信,把皇宫搅得鸡犬不宁。大臣们一看,这哪是来当皇帝的,分明是来祸祸朝廷的!霍光等大臣忍无可忍,联合起来把刘贺废了,还给他扣了个“昌邑王”的帽子,遣送回封地。 废了刘贺,皇位又空了。这时候有人想起,老大刘据其实还有个孙子活在世上:刘询。当年“巫蛊之祸”,刘据全家被杀,唯独刚出生的刘询被廷尉监丙吉偷偷救下,在民间长大。论辈分,他是汉武帝的曾孙;论血脉,他是长子一脉的正统。更重要的是,他没参与过任何宫廷斗争,身份干净,而且在民间摸爬滚打多年,深知百姓疾苦,比那些养在深宫里的纨绔子弟靠谱得多。 就这样,在一群“坑货”前辈的衬托下,刘询被大臣们推上了皇位,也就是汉宣帝。谁也没想到,汉武帝一脉闹了这么多幺蛾子,最后居然是被他自己逼死的长子的孙子,收拾了这烂摊子。 说到底,汉武帝家的继承乱局,根源全在汉武帝自己身上。他晚年多疑,一手制造了“巫蛊之祸”,杀了合格的太子刘据;又对其他儿子要么放任不管,要么苛责过甚,没教出一个能扛起江山的继承人。所谓“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可汉武帝的儿子们,大多是“坏”在根上: 要么野心勃勃却智商不足,要么荒唐无度毫无底线。 而汉宣帝的出现,更像是对汉武帝的一种“讽刺”:他弃之如敝履的长子一脉,偏偏出了个中兴之主。汉宣帝在位时,整顿吏治、轻徭薄赋、降服匈奴,开创了“孝宣之治”,把汉朝推向了另一个巅峰。要是汉武帝地下有知,看到自己折腾半天,最后皇位还是落回了被他逼死的长子后代手里,不知道该庆幸,还是该后悔。 这一脉的继承史,哪里是“顺序乱”,分明是一部“败家子列传”和“真天子逆袭记”。说到底,帝王家的传承,拼的从来不是血脉远近,而是能不能守住江山、对得起百姓: 汉武帝的儿子们没懂这个理,而从民间走出来的汉宣帝,懂了。

0 阅读:24

猜你喜欢

体元说球

体元说球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