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2 日的德黑兰透着深秋的凉意,伊朗原子能组织总部大楼里却气氛热烈 —— 总统佩泽希齐扬穿着深色西装,和核工业高管们围坐在长桌旁,桌上摊着厚厚的项目报告,大屏幕上正播放着布什尔核电站的运行数据。 就是在这场会议上,佩泽希齐扬把伊朗核活动的核心目的说得明明白白:伊朗搞核活动全是为了和平用途,是帮着解决民生问题的,而且根据伊朗最高领袖的教令,制造核武器在伊朗是明令禁止的。 这话不是空喊口号,现场展示的一个个民生项目,全是实打实的证据。 最受关注的要数布什尔核电站的最新进展。作为伊朗首座商用核电站,它现在每年能发 100 亿千瓦时的电,这是什么概念? 相当于解决了伊朗南部布什尔省、霍尔木兹甘省近 800 万居民的用电需求,要知道以前这些地区夏天用电高峰时,每天得停两三个小时电,工厂也得错峰生产。核电站的负责人在会上举例说,去年夏天霍尔木兹甘省的渔业加工厂,因为有了稳定电力,冷冻库能 24 小时运转,渔民捕捞的虾蟹再也不用怕变质,光这一项就帮当地渔民多赚了 30% 的收入。 佩泽希齐扬指着数据说:“我们花十几年建核电站,不是为了别的,就是让老百姓夏天不用摸黑,让工厂能正常开工,这就是最实在的民生。” 除了能源,核技术在医疗上的应用更让普通民众受益。 会议上播放的视频里,德黑兰核医疗中心的医生正在给一名甲状腺癌患者做治疗 —— 用的是伊朗自主生产的放射性碘 - 131。 以前这种核素得从国外进口,不仅价格贵,还经常断货,很多患者得等上三四个月才能治疗。现在伊朗原子能组织的核反应堆能稳定生产碘 - 131,每支的价格比进口便宜一半,而且当天生产当天就能送到全国 20 多家医院。 中心主任在会上说:“去年我们治疗了 1.2 万名甲状腺癌患者,比三年前多了 50%,尤其是儿童患者,治愈率能达到 95% 以上。” 佩泽希齐扬听完补充道:“这些核技术不是藏在实验室里的,是要走进医院,帮老百姓治病的,这才是它该有的用处。” 农业领域的核应用也藏着不少细节。 伊朗原子能组织的农业部门负责人带来了一袋小麦种子,这是用核辐射诱变培育出的新品种 —— 抗干旱能力比普通小麦强 40%,亩产还能提高 15%。 伊朗东部的呼罗珊省常年干旱,以前当地农民种的小麦经常因为缺水减产,现在种上这个新品种,就算连续两个月不下雨,也能有不错的收成。负责人还提到,他们开发的 “同位素示踪技术”,能帮农民精准判断土壤里缺什么肥料,避免盲目施肥。 比如东阿塞拜疆省的棉农,用了这个技术后,每亩地少施 20 公斤化肥,棉花产量反而提高了 10%,还减少了土壤污染。 这些例子都被佩泽希齐扬记在笔记本上,他说:“农民能多收粮食,能少花钱,这就是核技术的价值,比任何口号都管用。” 至于制造核武器的问题,佩泽希齐扬特意提到了最高领袖哈梅内伊 2005 年发布的教令 —— 明确禁止伊朗发展、制造和使用核武器,还把这一立场写进了伊朗的《国家核政策法案》。 他在会上拿出法案副本说:“这不是临时的政策,是我们从宗教和法律层面的庄严承诺。 我们的核科学家研究的是怎么用核技术改善民生,而不是怎么制造武器。” 事实上,伊朗一直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核设施进行监督,会议上也提到,今年以来,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人员已经先后 6 次访问了伊朗的核设施,所有检测数据都符合和平利用的标准。 整个会议开了三个多小时,从核电站的电力数据到医院的治疗案例,再到农民手里的小麦种子,佩泽希齐扬和高管们讨论的全是核技术怎么更好地服务民生。 离开大楼时,他在门口接受记者采访说:“伊朗的核活动,每一步都围着老百姓的需求转,这一点永远不会变。” 而那些会议上展示的项目、数据和案例,正是这句话最直接的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