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艘大单直接砸向中国,年初韩国造船业拿到了全球62%的订单,韩媒马上狂欢,还扬言“重夺第一”,结果得意劲儿还没捂热,就被泼了盆冷水。 2025 年刚开年,韩国造船业就迎来了一场 “开门红”。1 月份全球船舶订单按统一标准统计,总吨位达到 146 万吨,韩国船厂一口气抢下 90 万吨的份额,占比直接冲到 62%。 中国当时的接单量是 27 万吨,占比只有 19%。 一对比之下,韩媒直接陷入狂欢模式。各大媒体头版头条全是 “重夺全球第一” 的口号,那股志得意满的劲儿,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 可他们压根没料到,这看似风光的成绩背后,藏着不少隐患。这股得意劲儿还没捂热,就被丹麦航运巨头马士基的一笔大单,浇了个透心凉。 2025 年 2 月,马士基没先找风头正劲的韩国船厂,反而率先联系了中国三家头部船厂询价。 这家全球顶尖的航运公司做事不绕弯子,经过几轮沟通,很快就敲定 12 艘 15000 吨位的船舶合作。 紧接着,马士基又追加 28 艘订单,40 艘船全被新时代造船、扬子江船业这些中国企业稳稳拿下。 到了 10 月,马士基更是加急敲定 12 艘同类型船舶,整笔合同金额直接冲到 25 到 28 亿美元。 这波操作下来,韩国造船业直接傻了眼,瞬间成了笑话。 现在全球都在推低碳航运,LNG 动力船、氨燃料船这些环保船型成了市场主流。 中国在这一块的布局早有准备,LNG 动力船的接单量占全球比重已经超过 40%,马士基要的这批船,刚好匹配中国船厂的优势产能。 而且中国船厂的建造精度越来越高,船舶的能耗比能比国际标准再低 5%,长期运营下来能帮航运公司省不少钱。 中国船厂的底气,还来自完整的产业链。从船舶设计、核心设备配套到总装建造,国内都能自主完成。 比如船舶用的大型柴油机,国内自给率已经达到 85%,关键零部件不用依赖进口,不会受供应链波动影响。 马士基要的 40 艘船交付周期要求紧,中国船厂能拍着胸脯保证按时交货,这一点韩国就很难做到。 韩国造船业的产能早就接近饱和了。1 月份抢下的 90 万吨订单,让不少韩国船厂的排期直接排到了 2027 年,后续再遇到大额订单,根本没多余的产能承接。 而且传统船型的利润空间本来就薄,韩国船厂为了抢订单还压低价格,最后赚的都是辛苦钱。 中国造船业这几年一直默默发力,没跟着凑 “数据狂欢” 的热闹,反而在技术研发、产能优化上砸了不少功夫。 就拿扬子江船业来说,他们的智能船厂生产线用了数字化控制,能把船舶建造周期缩短 15%,成本降低 10%,这也是马士基青睐的关键原因。 其实大国制造业的竞争,从来不是看一时的订单数据。韩国造船业的短暂辉煌,输就输在太急功近利,没看到行业向高附加值、低碳化转型的大趋势。 他们光顾着抢短期订单,却忽略了技术升级和产能结构优化,等遇到马士基这种注重长期合作和技术匹配的客户,自然没了竞争力。 这一次,中国造船业用 40 艘大单证明,真正的强者,从来都不屑于凑短期数据的热闹,而是稳稳抓住行业发展的核心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