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乌克兰武装部队“东部”集群司令部发表声明称,俄罗斯军队对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乌克兰兵力集结地实施了联合打击。 根据当天的战场通报,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已经出现 4 人死亡,其中还包括 11 岁和 14 岁的两名男孩,另有十人受伤,几人伤势严重,这还只是公开的初步数据,考虑到是兵力集结地遇袭,实际伤亡恐怕只会更多。 最耐人寻味的是声明里暗示的 “开阔地带部署兵力”,这简直是在俄乌战场里踩了最显眼的雷区。早在 2024 年 8 月的库尔斯克战役里,乌军就吃过一模一样的亏. 当时他们觉得库尔斯克地势平坦开阔,适合装甲部队展开,硬是把一万多精锐兵力拉到开阔地集结,结果被俄军的多层次监视网络抓了个正着,远程火箭炮先进行覆盖性轰击,战斗机和武装直升机接着补刀,最后五千五百名官兵当场伤亡,五百三十件重型装备炸成零件,连主战坦克都毁了七十一辆。 这次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乌军显然没吸取教训,要知道俄军现在的侦察手段早就今非昔比,“海鹰 - 10” 无人机天上拍,卫星地面盯,就算想在开阔地隐蔽,装甲车辆的红外信号和人员集结的热成像特征根本藏不住,等于把自己变成了活靶子。 再说说要调查的 “导弹危险预警” 问题,这事儿往难听了说,乌军的预警系统早就不是第一次掉链子。 2025 年 9 月基辅遭遇空袭时,俄军一下子放出 500 架无人机和 40 多枚导弹,乌军雷达瞬间捕捉到 643 个目标,直接乱成了一锅粥,爱国者导弹要么打空气要么失控坠落到居民区,连自家 F-16 战机都被误击过两次。 更要命的是俄军还专门玩起了电子战套路,先把 “磁场 - 21” 电子战系统推到前线,伪造 200 个弹道导弹信号,让乌军防空雷达的虚警率飙到 43%,操作手得靠猜来决定打哪个目标,等真正的 “匕首” 导弹飞过来时,雷达早就被干扰得 “失明” 了。 这次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打击,大概率也是这套流程,无人机先探路,电子战系统搞干扰,导弹跟着偷袭,预警系统就算想发信号,要么被干扰传不出去,要么真假目标分不清,等士兵听到爆炸声再躲根本来不及。 至于 “是否遵守禁止在开阔地带部署及非指定区域驻扎的规定”,这背后藏着的指挥问题比违规本身更要命。 乌军内部早就流传着总司令瑟尔斯基的 “微操” 笑话,他放着战略规划不管,非要越级给步兵小队下命令,连阵地设在哪儿都要管,还威胁 “不听话就坐牢”,科斯特扬季尼夫卡那片战略劣势地区,就是因为他坚持 “不放弃任何定居点”,逼着部队钉在那儿,最后丢了大片领土还赔上不少兵力。 这种指挥混乱到了前线,基层官兵要么机械执行命令,哪怕明知道开阔地危险也得去,要么干脆搞不清该听谁的,找个看着安全的非指定区域驻扎,结果正好撞上俄军的打击清单。 2025 年 8 月顿涅茨克州的沙别利基夫卡村就是例子,乌军第 156 旅明明该分散部署,却被硬凑在林地开阔地,被俄军无人机 + 导弹 + 轰炸机的组合拳直接打残,两个机械化营全没了,旅部都被炸平,剩余战力不足三成。 更关键的是,俄军现在的联合打击早就形成了成熟套路,根本不给犯错的乌军留活路。 先是 “沙赫德 - 136” 无人机低空突防,炸掉前沿雷达和防空点,同时回传坐标;接着 “伊斯坎德尔 - M” 导弹以 5 马赫速度砸向指挥中枢,先断指挥;然后苏 - 34投下 FAB 重型炸弹,把弹药库炸成连环爆炸现场;最后远程火箭炮封死退路,一套流程下来,就算是精锐部队也扛不住。 更别提俄军现在的武器产量根本不愁,FAB 炸弹产量翻倍,“伊斯坎德尔” 每月能造 50 枚,伊朗每月还送两千多架无人机,完全能靠火力饱和打击磨死对手。 而乌军的防空系统大多守着基辅这种大城市,前线旅级部队基本是 “防空真空”,想躲都没地方躲,只能被动挨炸。 这么一看,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这场打击,不过是把乌军预警滞后、指挥混乱、违规部署的老问题又集中暴露了一次,之前库尔斯克、沙别利基夫卡的教训还没吃透,新的伤亡又堆了上来,调查归调查,但只要这些根深蒂固的问题没解决,下次大概率还是换个地方重蹈覆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