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两架坠毁南海的飞机原因已明确,不是电磁攻击,也不是“南海魔咒”,而是……美军自己找的麻烦。 这事儿说白了,真不稀奇。两架飞机,一架“海鹰”直升机,一架“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前后脚掉海里,时间差不到一小时,位置也没差多远。你说巧不巧?可别再扯什么神秘武器、电磁攻击了,听着像科幻片。美国总统特朗普最初猜测是燃油质量问题,但初步调查显示,同一储油罐供油的其他舰载机飞行正常,实验室的燃油分析报告也未发现异常。 装备老化与“带病上岗”是直接诱因。坠毁的F/A-18F“超级大黄蜂”平均机龄已达15年,部分机体存在未彻底修复的液压系统故障。而搭载它们的“尼米兹”号航母,更是一位“50岁高龄”的老兵,已接近其设计寿命终点,本次部署是其退役前的最后一次任务。这艘老舰此前就曾发生过燃料管道泄漏污染饮用水的事故。由于军费紧张和维护能力下降,该航母的返厂维修时间被强行缩短了45天,而舰载机起降强度却同比增加了30%。这种“拆东补西”的维护模式和“带病上岗”的超负荷运行,显著放大了事故风险。 人员疲于奔命,操作失误风险骤增。美军长期在全球维持高强度军事存在,导致官兵身心俱疲。“尼米兹”号在事故前已连续部署7个月,此前主要在中东应对也门胡塞武装,长期处于高压战备状态。舰员日均睡眠不足4小时,连续多日工作16小时成为常态。这种极度疲劳的状态极易引发判断失误和操作疏忽。军事专家张军社指出,美军在南海进行针对性极强的挑衅性演练时,官兵因“做贼心虚”,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更易出错。此外,近期美国政府的停摆风波导致军费发放延迟,部分官兵甚至需要贷款维持生计,严重打击了士气。 战略野心与实力不匹配是深层危机。两架军机坠毁,不过是美军全球霸权野心与自身支撑能力之间深刻矛盾的集中爆发。美国在南海保持高频度军事存在,2025年其航母在南海的部署时长较2020年增长了62%,但盟友的参与度却暴跌60%,东盟国家普遍表态“不选边站”,使得美国的威慑效果大打折扣。这种“威慑不成反露怯”的局面,折射出美国在亚太影响力的衰减。更严重的是,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已深刻侵蚀其军工根基。制造业就业人数下降约30%,关键工业原料如铝的国产比例持续下滑,使得美国在地缘政治对手面前显得更为脆弱。造船业是典型缩影,美国民用造船厂几近全军覆没,仅存的军用船厂也面临熟练产业工人短缺、供应链不稳定、成本高昂等难题,导致舰艇交付大量延期,甚至连航母维修都困难重重。 系统性衰败让美军事故成为常态。这次南海坠机事件并非孤立。近年来,美军在南海地区可谓“跌跌撞撞”:2017年驱逐舰连续发生撞船事故,2021年“康涅狄格”号核潜艇在南海“撞山”,2022年F-35C舰载机坠海为中国人“拜年”。从去年至今,F/A-18系列战机已累计坠毁11架。这些频繁的事故共同描绘出一幅美军系统性衰败的图景:装备老化、保障不力、人员疲惫、管理混乱。美国空军面临约2000名飞行员的巨大缺口,许多经验丰富的飞行员选择退役转入薪资更高的民航领域。与此同时,美国空军的平均机龄高达37.1年,近四成飞机不具备执行战斗任务的能力。 美军在南海的连滚带爬,根本原因在于其逆时代潮流而动的霸权逻辑。一艘服役半个世纪、老态龙钟的航母,仍要被派到万里之外的他国家门口炫耀武力,这种脱离现实战略需求的“表演”,最终只能以尴尬收场。南海的未来,理应也必然由地区国家通过对话与合作共同书写,任何继续“以武促霸”的企图,都难以阻挡历史潮流的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