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彩虹]我支持降低高考难度,这从来不是“降标准”,而是给成长松绑 虽说我们家两个孩子都读的北京的国际部,但看到每年全国高考的队伍和压力还是由衷希望国家降低高考难度。 中科院李亚栋院士提出的“降低高考难度”建议,最近戳中了太多家庭的心事——我真心举双手赞成。 这绝不是想让教育“放水”,而是盼着高考能从“难题绞杀场”变回“成长筛选器”,让教育真正起到解放人的作用,而非困住人。 高难度考题催生出的“虚拔式内卷”,早就是基础教育里难除的沉疴了。 中学本该是打基础、养兴趣的关键阶段,可现在的孩子却被偏题、怪题推着,一头扎进无休止的刷题循环里。 有考生吐槽“课堂教的是认零件,考试考的却是做火箭”,这种教和考脱节的情况,把学习变成了机械的重复劳动。 很多孩子就在一次次攻坚难题的过程中,慢慢弄丢了对知识本身的热爱,这多可惜啊。 更让人揪心的是,为了应对高难度考试,学校会挤占音体美课程,家庭要砸重金报各种辅导班,“双减”想给孩子减负的初衷,被冲击得七零八落。 有的孩子连基本作息都被挤压,甚至出现过“一个月不排便”的极端情况,这哪是在育人,分明是在透支孩子的身心。 其实降低高考难度,恰恰是回归教育本质的明智选择。 这不是降低人才选拔的标准,而是把“知识拔高”的任务,交还给大学研究生阶段,让中学教育能专心聚焦核心知识和思维方法的培养。 从选拔效果来看,难度太高会导致高分段“膨胀”,中等分数段缩水,高校反而难精准判断考生的真实能力。 可如果合理降低难度,成绩分布会回归健康的“纺锤形”,那些基础扎实、思维灵活的学生,反而更容易脱颖而出,这才是真的公平。 更重要的是,难度降下来了,才能给孩子的成长腾出空间。 不用把全部精力耗在难题上,他们才有时间多读书、多运动,多参与实践活动,慢慢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健康的人格。 总书记早就说过,教育不能太注重分数,没有健康成熟的人格可不行。 李亚栋院士也用自己的经历证明,成长早期的探索欲,远比攻克几道难题重要得多,而这份探索欲,需要宽松的教育环境来守护。 说到底,高考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筛选“解题高手”,而是培育“完整的人”。 降低难度,是给焦虑的家庭减减负,是给迷茫的孩子松松绑,更是让教育回到“立德树人”的初心上。 这样的改革,真的值得我们期待。 万能生活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