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俄乌大战,我们才彻底认清俄罗斯真面目!简单来说就是两句话:东方的命,西方的心。如果不是这两种互相矛盾,这场战争就打不起来,可俄罗斯的“西方心”,那就是刻在骨子里的…… 过去俄罗斯总想着能和西欧国家平等相处,把欧洲市场当成天然气和石油的主阵地,把赚到的钱花在欧洲的好货上。 可亚欧大陆的大部分土地、丰富的资源,却一直没被用好。一直等到战争爆发后,西方的制裁一来,俄罗斯才终于调转方向,把目光真正投向了东方。 中国和印度成了俄罗斯最大的新买家,能源出口很快改变了路线,连货币结算都变得灵活起来。原本少有人问津的远东地区、广阔的西伯利亚,不再是后院,而是摆在台面上的底牌。 东方国家送来的不仅是订单,还有技术和设备,俄罗斯的通讯、高铁等基础设施在这两年明显进步。 市场上,欧洲产品消失后,中国的、印度的商品马上顶了上来,许多价格便宜,质量还不差,大家买得也就更坦然了。 这场战争,其实就是西方拒绝俄罗斯进入“朋友圈”的结果。俄罗斯多年来主动学西学技,融入西方社会无数次,苏联解体后的那股热情堪称用力过猛。 但当北约东扩的步子越来越大,俄罗斯的抗议几乎等于空气。乌克兰成了导火索,一有风吹草动,西方防线立马压到家门口,俄罗斯觉得后退一步就意味着危险临头,于是硬着头皮顶了上去。 现实让俄罗斯必须面对,自己的经济和国家安全还得靠东方。此刻再纠结西方愿不愿意接纳,已经没有意义。更有意思的是,这场局面逆转打开了国内的眼界。 从政府到老百姓都明白亚洲不仅是资源买家,更是合作伙伴,技术和市场的机会数不胜数。远东那块以前没被珍惜的地,如今成了重点发展对象,港口、工厂也复苏起来。 有人觉得俄罗斯好像是在被逼无奈之下投向东方,其实更像是终于明白只有依靠自己,才有真正的安全感。 这次能源流向和贸易方式的调整,反而变成了一种新机会。过去抱着欧洲的大腿不放,现在学会了分散风险,也更珍惜和东方老朋友的资源互补。 就连日常生活都跟着实惠了不少,买不到欧洲货可能刚开始不习惯,但谁也没想到国产和东方品牌补上后,生活照样过得下去。 从觉得自己永远该成为“西边一员”,换成了主动重视东方市场与自己的资源实力。真正能帮俄罗斯度过难关的,是那些愿意合作、资源互补的东方国家。 这场战争之后俄罗斯终于甩掉了“等西方回头”的念想,把命运真正握回自己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