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外长被“中断”访华之路后,德国国内各界“火力全开”!任何指责中国的行为都是愚蠢的做法!英国《金融时报》称这是默茨政府的超级外交灾难 ! 10月24日深夜,距离原定10月26日访华只剩48小时,德国外交部突然宣布行程推迟,嘴上说“未能安排足够多的会谈”,其实是被中方“想谈合作先守规矩”的硬气态度,戳破了虚张声势的面具。 英国的指责真是一点没夸张,德国经济停滞三年刚想抓中国这根“救命稻草”,结果被自家外长亲手把绳子砍断了,连国内各界都在“火力全开”骂街。 瓦德富尔可以说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他就任以来从没访过华,这次本是给默茨总理探路的关键行程,可他倒好,启程前接受路透社采访,先摆起了“教师爷”架子。 一会说要跟中方掰扯稀土和半导体出口管制,一会又在台海问题上玩起了文字游戏,声称“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但自行决定具体实施”。 这话说得实在阴险,明着不反对一个中国,暗着却给“台独”留口子,等于把中方的核心利益当空气。 对此国台办直接戳破:“一中原则没有自定义的空间”,这就是给瓦德富尔划的红线,想拿着损害中国利益的议题来谈合作,门都没有。 中方给他安排了外长王毅的会谈,已经是对等礼遇,他倒嫌不够,觉得得让矿产、半导体部门官员围着他转,这种居高临下的心态,不碰壁才怪。 有人说这是“外交礼仪之争”,但我觉得这根本是德国在“经济依赖”和“政治站队”间的自相矛盾。 要知道今年1月到8月,中德进出口总额达1634亿欧元,比德国跟美国的1628亿欧元还高,中国重新成了德国最大贸易伙伴,这可不是动动嘴皮的交情。 德国汽车业三巨头大众、宝马、奔驰,去年在华销量占全球总销量的35%,巴斯夫在湛江砸的100亿欧元化工基地刚投产,拜耳的医药产品一半依赖中国市场。 这些企业比谁都清楚,跟中国闹僵意味着什么,所以瓦德富尔原定的访华团里,德国工业界代表团集体缺席,这就是对他的对华强硬路线,投了不信任票。 执政联盟里的社会民主党议员更直接,公开批评他“发出不良信号”,说这会把紧张的中德关系推向更糟的境地,毕竟谁也不想陪着他为了政治作秀,砸了全德国的饭碗。 默茨政府现在的日子真挺难,经济停滞不前,工业产出连续6个月下滑,通胀率虽有回落但仍在5%以上,中小企业倒闭数量创十年新高。 默茨本来把访华当成“救市良方”,想借着中德合作拉一把德国经济,结果瓦德富尔临门一脚把球踢飞了。 《金融时报》说得透彻,这一下不仅让默茨的经济复苏计划变复杂,更暴露了德国政府外交上的无能,既想从中国市场捞好处,又想跟着美国搞“去风险”,还想在敏感问题上拿捏中国,天底下哪有这么美的事? 路透社10月27日的报道戳破了欧洲的虚伪:所谓“去风险”根本行不通,中国对德国的贸易影响力已经回到顶峰,德国的化工、汽车、机械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哪个都离不开中国的稀土、市场和供应链。 但咱中国这边从来没把话说死,一直强调“相互尊重才能合作共赢”,可尊重不是单方面的。 德国要是真有诚意,就该像德国《焦点》周刊说的那样,在电动汽车、产业政策上向中国学习,而不是搞居高临下的“惩罚”姿态。 这些年中国给德国的好处可不少,疫情期间中国率先复工复产,保障了德国汽车业的零部件供应;德国光伏企业能在全球站稳脚跟,靠的是中国的光伏装机需求拉动,就连德国的“能源转型”,都离不开中国的锂电池技术支持。 可德国一边享受着合作红利,一边跟着美国搞半导体出口限制,还在台海问题上说三道四,这种“吃着碗里骂着锅里”的做法,早就让人反感了。 这次中方没惯着,就是要让他们明白:核心利益碰不得,想谈生意就得守规矩,德国离了中国市场,想重振经济就是痴人说梦。 更讽刺的是,瓦德富尔的“强硬”全是装给美国看的,德国嘴上喊着“战略自主”,实际上在对华政策上处处看美国脸色,稀土管制跟着美国学,半导体限制照着美国抄,连台海问题的表态都跟美国的“模糊策略”如出一辙。 可美国真能帮德国吗,美国刚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逼着德国车企把工厂迁到美国,否则就拿不到补贴;美国的液化天然气卖给德国,价格是给亚洲的两倍,把德国当成“冤大头”。 现在德国为了讨好美国,得罪了真正能帮自己的中国,这波操作连国际舆论都看不下去。 国际问题专家都认为,全球局势紧张的时候,与中国保持对话才最重要,就算只跟外长谈几句,也比直接取消行程强,这话算是点醒了那些被政治偏见蒙住眼的德国政客。 所以这场“外交灾难”根本不是中国的问题,是德国自己拎不清轻重,国内企业界急得跳脚,执政盟友公开批评,国际媒体冷嘲热讽,这都是瓦德富尔“愚蠢指责中国”换来的下场。 德国要是还想保住自己的经济命脉,就得赶紧纠正错误,中国的市场大门一直开着,但只对守规矩、懂尊重的人敞开,想带着傲慢和偏见进门,注定只会被挡在门外。
德国外长被“中断”访华之路后,德国国内各界“火力全开”!任何指责中国的行为都是愚
柳淮蕊
2025-11-01 11:57:5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