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公开指出:“在半导体领域我们和欧美国家的差距

康安说历史 2025-10-31 23:53:35

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公开指出:“在半导体领域我们和欧美国家的差距,虽然至少是三代的技术,但这样的劣势只需要花 5 - 10 年的时间来挽回。” 而他如此自信的原因也在于 “人才” 上,他表示:“中国人足够优秀,美国巨头公司的技术骨干、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华人!” 尹志尧博士这话真不是空喊口号,他敢这么说,本身就藏着最硬的底气 —— 他自己就是从半导体核心圈子里走出来的人。 这位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籍的物理博士,在硅谷摸爬了二十年,从英特尔到泛林再到应用材料,全是欧美半导体巨头,他当年在应用材料当副总裁时,手里管着 16 亿美元的生意,全球一半以上的刻蚀机都有他参与研发的影子,这样的人说有差距,那是真见过差距;说能追上,那是真有底气。 先说说这 “三代技术差距” 。半导体这行,技术代差就看芯片 “刻” 得有多细,现在台积电 3 纳米的芯片都量产了,2 纳米都在试产,苹果、英伟达的顶级芯片全靠它造。 再看我们,大陆芯片代工产能占全球 21%,但 85% 都集中在 28 纳米以上的成熟工艺,就像盖房子,人家早用上精密模具了,我们还在靠手工打磨细节。 中芯国际的 7 纳米工艺刚能小批量试产,还得用老设备反复曝光,成本比人家台积电高两倍多,这一算,28 纳米到 14 纳米是一代,14 纳米到 7 纳米是二代,7 纳米到 3 纳米是三代,差距确实明摆着。 更揪心的是高端市场,人家台积电一片晶圆能卖 3000 多美元,我们的 8 英寸晶圆均价还不到 800 美元,全靠汽车芯片、家电芯片这些中端市场撑着,这就是尹博士说的差距,疼但真实。 但为啥说 5 到 10 年能追上?核心就是他说的 “人才”。尹博士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2004 年他都 60 岁了,放着硅谷的好日子不过,带着 15 个核心技术骨干回上海创办中微公司,这些人全是他在欧美大厂带出来的华人专家。 当时刻蚀机被欧美垄断,我们连边都摸不着,可这群人咬牙干了十几年,现在中微的刻蚀机能做到 5 纳米工艺,精度达到头发丝的 350 万分之一,全球一线厂商像台积电、中芯国际都在用,全球市场份额排第四,跟欧美巨头站到了同一水平线。 更厉害的是他们搞出双台机技术,国际大厂都只有单台机,现在全球一流生产线里 600 多个反应台全是中微的设备,这不是人才的力量是什么? 再说说另一位传奇人物张汝京,这位被称为 “大陆半导体之父” 的华人博士,当年在德州仪器干了二十年,跟着集成电路发明人基尔比做研究,在全球建了 10 个芯片厂。 2000 年他带着 300 多个工程师从台湾来上海建中芯国际,手里没先进设备就买二手的,硬生生创下全球最快建厂纪录,不到十年就把中芯做到全球第三。 后来他 66 岁还去搞新昇半导体,解决了大硅片这个卡脖子问题,70 岁又建芯恩公司,8 英寸芯片良率一下就做到 90% 以上。 现在大陆半导体行业好多企业的 CEO、CTO,全是他当年带出来的徒弟,这就是华人人才的 “传帮带”,比任何技术图纸都金贵。 而当年尹博士在硅谷工作时,身边的核心研发团队里华人就占了一大半,现在台积电、应用材料这些公司的关键技术岗位,华人专家一抓一大把。 更重要的是这些人才在回流,像中微公司现在 750 人里有一半身家过千万,刚入职的年轻人干两三年也能有百万身价,尹博士搞全员持股,就是把人才留住、把心气聚起来。 这两年大陆新增了 9 座 12 英寸晶圆厂,扩产的主力全是回国的华人工程师,中芯国际汽车芯片订单一年涨 40%,华虹集团成了全球第三大车规级芯片代工企业,这些成绩全是靠人拼出来的。 可能有人会说,欧美不是卡我们设备吗?可你看,中微的刻蚀机突破后,国际巨头反而得跟着我们的节奏走;张汝京解决大硅片问题后,德国英飞凌这些欧洲大厂都得把订单交给我们。 芯片断供确实难受,但断供断不了人才的脑子,断不了华人骨子里的韧劲。尹博士 77 岁还在一线盯研发,张汝京 70 多岁还在建厂,还有无数回国的年轻工程师,这群人就是我们的底气。 现在全球成熟制程需求越来越大,汽车、家电都要用,我们正好抓住机会,用成熟制程练手、培养人才,再攻先进工艺。 中微已经能做 5 纳米刻蚀机,中芯在 7 纳米上站稳了脚,照这个速度,5 到 10 年追上真不是吹牛。 尹博士的自信,根本不是盲目乐观,是他见过太多华人专家的本事,知道只要人在,技术就迟早能追上来。比起芯片断供,真正的底气从来都是自己人,这才是最靠谱的指望。

0 阅读:1
康安说历史

康安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