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起,中国正式升级对荷兰的稀土出口管控,新规作出明确界定:一是含中国来源稀土成分≥0.1%的光刻机类货物,无论产地与中转路径,均需向中方申请出口许可,并详细报备用途、用量及终端客户信息;二是针对14纳米逻辑芯片、14纳米或256层以上存储芯片的生产设备、测试设备及相关材料,出口实行逐案审批制度。 这个0.1%的门槛看着不高,其实卡得特别准。光刻机的关键部件比如镜片调节装置和磁体,都离不开稀土材料。中国掌握着全球92.3%的稀土冶炼分离产能,尤其是重稀土精炼份额超过99%。 市面上大多数光刻机,哪怕在荷兰本土组装,核心稀土材料溯源后多半能查到中国来源。这就意味着,荷兰ASML公司想往外运光刻机,基本绕不开中方的许可流程。 ASML公司第三季度财报里还透着自信,可新规一出来,公司内部已经开始清点库存。他们承认提前储备了一些稀土,但根本撑不了太久。更关键的是终端客户信息报备要求,这直接能摸清光刻机最终流向,想通过第三方中转给敏感领域都没那么容易。 新规里另一条规定针对性更强,14纳米逻辑芯片和256层以上存储芯片的生产、测试设备,还有相关材料,每一笔出口都得逐案审核。荷兰在这些芯片设备领域有不少龙头企业,这些企业的订单大多依赖全球供应链,现在每笔单子都要等中方审批,交货周期直接被拉长。 荷兰这边还没完全消化第一条规定的影响,第二条审批制度已经让整个欧洲半导体产业紧张起来。欧盟贸易委员谢夫乔维奇特意给中国商务部打电话,希望能加快审批进度。他心里清楚,欧盟90%的稀土磁铁市场被中国企业垄断,半导体设备更是离不开中国稀土。 这种紧张不是没有道理,台积电从大陆进口的稀土占其总进口量的96%,他们美国工厂的稀土库存只够维持30天。这些工厂用的设备很多来自荷兰,荷兰企业拿不到稳定的稀土供应,设备生产受阻,台积电的产能自然要受影响。有行业数据显示,先进芯片生产中镧元素含量常达到0.5%,远超0.1%的红线,根本躲不开管控。 美国那边比荷兰更着急,美国每年75%的稀土依赖中国进口,本土最大稀土矿商MP Materials的产品纯度只有92%,远达不到芯片产业需要的99.9%标准。他们想拉拢澳大利亚、日本建替代供应链,可澳大利亚的稀土矿还得运到中国加工,日本90%的重稀土也来自中国,根本帮不上忙。 中国这次升级管控,不是突然出手。之前西方对中国先进芯片实施层层封锁,把多家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中国手握稀土产业链优势,自然要拿出反制手段。这种优势是几十年积累的结果,从采矿到冶炼再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不是美欧短期内能复制的。 荷兰企业现在最头疼的是流程衔接,以前签好的订单,现在得重新补申请材料。终端客户信息要一笔笔核对,用途说明得写得清清楚楚,稍微有遗漏就可能审批不通过。 这场管控背后,是全球科技产业链的博弈。西方习惯用技术优势施压,却忘了中国在资源加工领域的硬实力。12月1日之后,荷兰半导体产业得慢慢适应这种新规则,毕竟中国稀土的分量,在全球供应链里没人能替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