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不提中国空间站了?因为没脸提,跟国际空间站差距太大! 说白了,现在不提中国空间站根本不是因为拿不出手。 就在2025年10月29日,央视还报道了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进入倒计时,全区合练已经完成,各系统都做好了准备,空间站也在调整轨道迎接新的航天员乘组。 仅仅一个月前的7月15日,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刚和空间站完成对接,送去了新的物资和设备。 这些都不是“不提”,而是中国航天的节奏本就如此,不搞噱头式宣传,把精力全砸在了实际任务上。 2024年底发布的进展报告里就说得明明白白,空间站全面建成两年多,已经完成4次载人飞行、3次货运补给,15人次航天员在轨长期驻留,光出舱活动就搞了10次,还刷新过单次出舱时长的世界纪录。 要是真拿不出手,怎么可能保持这么密集的任务频率,毕竟航天这事儿可装不了假,每一次发射都是公开透明的。 还有那些说“差距大”的,多半是没见过两边的真实状况。国际空间站确实个头大,可那是1998年就开始搭的架子,设计寿命才15年,现在硬生生超期服役快12年,早成了浑身是伤的老古董。 美国宇航局去年9月的报告都写着,上面至少50处隐患、4处裂缝,每天漏气超1公斤,2019年就发现漏气了,到现在连病根都没找到,补来补去还是漏。 而且美俄还互相甩锅,一个说是金属疲劳,一个说是制造缺陷,连维修方案都吵不明白。 除了漏气,舱外服漏水、散热器泄漏也是家常便饭,航天员出舱前都得先检查装备漏不漏,这哪是空间站,简直是个需要天天修的“太空危房”。 反观中国空间站,2022年才全面建成,从头到脚都是21世纪的新技术,产品、原材料全是国产,关键核心元器件100%自主可控,根本不用看别人脸色。 就说最实在的再生生保系统,氧气能100%再生,水的再生率达到95%,意味着货运飞船不用总往天上送水和氧气,省下来的重量全能装科学实验设备。 国际空间站可没这本事,全靠货运飞船续命,现在零件老化得厉害,很多备件早就停产了,坏了都没地方换,588个超期服役的部件就像定时炸弹。 真要比实际产出,中国空间站更是一点不虚。截至2024年底,已经在轨做了181项科学实验,上行近2吨科研物资,拿回近百种实验样品,光科学数据就攒了300TB。 国际上首次种出空间再生稻、首次让人类胚胎干细胞在太空分化成造血细胞、首个空间微生物防控平台,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突破。 反观国际空间站,现在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修修补补上,能正常开展的实验没几个,倒是每年要花巨额资金维护,纯属打肿脸充胖子。 还有人说国际空间站参与国多,显得更厉害,这其实是个误区。多国合作听起来热闹,实则处处受制,零件标准不统一,维修要跨国协调,稍微有点国际摩擦就掉链子。 美国航天员想搭俄罗斯飞船撤离都得临时加“托盘座椅”,安全性都没谱。 中国空间站虽然是自主建造,但早就开放合作,1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加入我们的国际月球科研站项目,比国际空间站的合作模式灵活多了,也更有未来。 2030年国际空间站就要受控坠入南太平洋,这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就算想延期,那身老骨头也撑不住了。 到时候中国空间站大概率就是近地轨道唯一的空间站,这不是吹出来的,是一次次发射、一次次实验堆出来的。 现在不怎么高调宣传,是因为中国航天向来不爱搞虚的,与其天天喊口号,不如把时间花在送航天员上天、做科学实验上。 那些说“没脸提”的,要么是被过时的印象骗了,要么是故意闭眼不看事实,拿上世纪的老物件和21世纪的新装备比,本身就不公平。 说到底,航天事业的比拼从来不是看谁嗓门大、谁历史久,而是看谁的技术新、谁的后劲足。 国际空间站的辉煌早成了过去式,现在连自身安全都难保,而中国空间站正处于黄金期,每一次任务都在积累新成果,每一项技术突破都在为未来铺路。 这种默默干事、厚积薄发的节奏,远比一时的热度更有力量,也正是中国航天能一步步追上并超越的根本原因。 航天强国从来不是靠炒作出来的,而是靠一个个精准的发射、一次次扎实的实验垒起来的,中国空间站的“沉默”,恰恰是最有底气的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