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美日签署的稀土合作协议,本质是美国主导下试图构建“去中国化”稀土供应链的战略布局,虽看似互补,实则受技术、成本等多重现实制约,还暗藏联盟内部矛盾,短期内难撼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具体可从这几方面看待: 1. 合作核心是服务地缘政治与霸权诉求。美方有稀土矿源但缺乏精炼技术和完整产业链,日本有分离与磁体制造技术却资源匮乏,二者合作是相互补短板,目标是搭建“资源 - 技术”的西方稀土闭环,进而摆脱对中国稀土供应链的依赖。这既是美国巩固科技与国防领域霸权、降低供应链被“卡脖子”风险的举措,也是日本极右翼政府为讨好美国、强化美日同盟而送出的“投名状”,更是冷战后两国同盟体系向资源领域的延伸。 2. 合作暗藏多重难以突破的现实硬伤。技术上,稀土高纯精炼需数百道萃取工序及数十年工艺数据积累,日本虽愿转让技术,却难突破高纯度稀土氧化物的核心生产瓶颈,而全球92%的重稀土高纯精炼产能本就集中在中国。成本与周期上,美国新建一座稀土精炼厂需20亿美元投资和十年左右时间,即便美日砸下重金,产能爬坡仍需5 - 8年,且良率难控,而中国分离成本仅为西方的1/10,纯度还能达到99.9999%。此外美国严苛的环保审批,也进一步限制了其稀土产业推进速度。 3. 联盟内部利益失衡,日本沦为美方“输血者”。此次合作中美国仅提供资源和政策支持,却让日本投入资金、输出核心技术并承担主要风险。更关键的是,特朗普访日还催促日本落实“投资换关税”协议,要求其出资5500亿美元,稀土合作更像是日本不得不送出的“见面礼”。同时日本制造业对中国高纯度稀土需求极大,若强行脱离中国供应链,其汽车、电子等核心产业将首当其冲受损。 4. 对全球稀土格局影响有限,难改中国主导地位。中国是全球唯一实现稀土“矿石开采—分离提纯—磁体制造—高端回收”全产业链闭环的国家,不仅掌控离心萃取槽等核心设备供应,还在成本和产能上优势显著。美日的合作更多是政治层面的表态,其规划的产业链要形成实际竞争力需漫长周期,而期间中国稀土产业还在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未来西方联盟大概率要么接受产品亏损,要么仍需采购中国稀土产品。
中方这波“杀鸡儆猴”真是动真格了!十月下旬彭博爆料,德国企业想拿六个月的稀土出口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