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有想到乌克兰突然宣布了 乌克兰能源设施频繁被毁,额外进口天然气还需巨额融资,这对本就经济不乐观的乌克兰来说,无疑雪上加霜,财政压力巨大。 工人虽加紧维修,可破坏远超修复,稳定供气存疑,民众面临供暖难题。在这寒冷的季节,没有稳定能源,生活将陷入极大困境。 凌晨五点的基辅郊区,已经有人裹着三层厚棉袄在柴火站排队了。队伍里大多是头发花白的老人,手里攥着皱巴巴的纸币,嘴里呵着白气念叨“再等不到柴火,孙子的小被子都要冻硬了”。谁能想到,几年前还能在家开着暖气煮热汤的日子,现在成了奢望——不是不想开,是管道修了炸、炸了修,就算偶尔通了气,那费用也不是普通家庭能扛的,有人算了笔账,现在开一天暖气的钱,够买三天的黑面包。 维修队的小伙子们眼睛里全是红血丝,他们带着工具在废墟里找残留的管道零件,有时候刚把一段管子接好,远处传来爆炸声就得赶紧躲。有个师傅说“前几天刚修好一个换热站,晚上就被炸了,我放在里面的保温杯都炸变形了”。不是他们不拼命,是破坏的速度太快,有时候修复的材料还在路上,新的轰炸就来了。更难的是零件不够,很多设备得靠国际援助凑,今天到一批阀门,明天可能缺一截管道,凑不齐的时候,只能看着冻得发抖的居民叹气。 能源断了,受影响的不只是家里的暖气。郊区的小医院里,早产儿保温箱全靠发电机供电,护士们轮班守着油箱,生怕油用完了。有个医生说“我们现在不敢收重症病人,呼吸机一停就麻烦了”。学校也停课了,孩子们在家只能靠手机上网课,可手机充电得找有发电机的便利店,有时候充一次电要等两小时。就连菜市场的摊主都愁,土豆洋葱冻得硬邦邦,没人买,自己也舍不得烧火解冻,只能看着货一点点坏。 大家都知道要进口天然气,可钱从哪儿来?乌克兰的财政早就空了,西方给的援助一部分要拿去买武器,剩下的要养政府机构,能匀给能源的钱没多少。前段时间欧洲天然气价格又涨了,进口成本比去年高了三成,就算买来了,运输管道也不安全,有段时间为了护管道,得派兵在沿线巡逻。普通老百姓不管这些复杂的账,他们只知道冬天快到了,得想办法活下去,有人开始拆旧家具当柴烧,有人去郊区捡树枝,晚上家家户户窗户里透出的不是暖黄的灯光,是蜡烛忽明忽暗的光。 战争里最苦的永远是扛着生活的普通人,他们没做错什么,却要为断气的暖气、冻硬的食物、随时可能停摆的医院发愁。修复的不只是能源管道,更是他们过冬的底气,可这底气总被一次次轰炸打碎。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