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查到底!”10月30日,浙江湖州,一女子自驾游时,把车开进了一处停车场,早上离开时,却被村民设置栏杆拦下,要求她支付100元的费用!女子报警后经过协调,最终给了村民50元。警方:接到过多次报警,收的是留宿费。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憋屈。女子开车进去的时候一切正常,压根没看见收费杆或者明显的收费提示,等玩够了想离开,村民搬出个栏杆往路上一横,张口就是一百块。对方理直气壮得很,拿着伞挡住脸不让拍,嘴里反复强调“所有人都付钱就你们不付钱?这是我们的私人土地”。私人土地就能这么搞吗?报警之后,警察来了也说是私人地块,提过好多次让村民立个牌子写明收费,最后各退一步,女子付了五十块才脱身。听起来好像解决了,可女子心里这口气根本咽不下去,转头就去了安吉信访局讨说法。 这种“先停车,后收费”的套路根本不是新鲜事。村民嘴上说是收“留宿费”或者“清洁费”,可关键问题在于,收费信息不透明,车主进去的时候完全不知情,等于是把车停好了,东西搬完了,被人捏住了软肋再坐地起价。这跟强买强卖有什么区别?私人财产权确实应该尊重,但行使权利不能这么任性。哪怕真是自家地,要收费也得提前、清楚地告诉别人,让车主有选择不停的权利。这种“拦路收费”的做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过去一些地方村民私自设卡收费被处理的情况。 警方处理这类事也挺为难。他们得维护稳定,很多时候只能现场调解,劝说双方各退一步。但反复接到同一地点的报警,说明问题根本没解决。光靠调解,可能反而让这种不规范收费行为显得“被默许”了。长远看,需要更清晰的规则来界定这类私人地块停车的收费是否合法、如何规范,比如是否需经审批、明码标价。不然今天你收一百,明天他可能就敢收两百。 类似停车乱收费现象不少见。有新能源车停了该免费的时间段却被系统误扣费的,有以为免费停车八个月后收到天价账单的,甚至还有停一次车被不同人员索要不同价格的。这些问题核心都指向信息透明和监管到位。对比正规的“智慧停车”管理,这次事件中村民的做法显然不规范。个人在公共通行道路上擅自设卡收费,其合法性通常存在问题。 对车主来说,遇到这种来路不明的“收费”,第一时间报警是对的。同时也要留个心眼,停车前多观察周围有没有明确的收费标识,用手机拍下现场情况留作证据。如果觉得收费不合理,除了现场沟通和报警,事后还可以像这位女子一样,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或信访部门投诉反映。每个人较真一点,才能推动环境改善。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