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40%的老年痴呆,都在中国?医生说,这事一点都不夸张。很多人还在装糊涂,觉得“老糊涂”就是正常老化。真不是。老年痴呆一旦来了,家人看着都心碎。可怕的是,很多人自己每天的习惯,正在把大脑往“崩溃”那条路上推。 老年痴呆现在的名字更准确叫阿尔茨海默病,它不是突然来的。大脑出问题前,身体早就发出信号。问题是,90%的人都没当回事。中国的老人基数大,人口老龄化快,现在全球每10个痴呆患者,就有4个在中国。这不是吓人的标题,这是国家卫健委和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的数据。 更扎心的是,很多痴呆,其实可以提前预防。关键就看你有没有养成这几个习惯。医生说得很直白:这些事你天天做,脑子迟早出问题。 先说最典型的——长期熬夜。大脑修复是在睡眠中完成的,尤其是深睡期。如果你经常熬夜,大脑神经元的损伤会逐渐积累,记忆力、判断力慢慢下降。时间长了,大脑结构都会发生变化。很多中年人开始健忘、反应慢,根源就在这。 再一个,是高糖饮食。很多人年纪一大,就觉得“吃点甜的,补补脑”,结果正好相反。长期高糖摄入,会破坏胰岛素的功能,大脑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神经细胞就无法正常吸收能量。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患痴呆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近70%。糖吃多了,不光胖,人还傻得快。 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就是社交退化。你可能觉得,老了就该清静,不想跟人打交道。但大脑是需要“用”才能维持功能的。长时间独处、不说话、不参与社交,大脑的语言区、情感区都会退化。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退休后变得孤僻的人,更容易出现记忆障碍。 第四个危险信号,是听力下降。很多人不明白,耳朵不好,和脑子有什么关系?其实关系大了。听觉退化后,大脑处理信息的负担会加重。长期这种高负荷状态,会加速认知功能退化。研究已经发现,轻度听力损失,会让患痴呆的风险增加2倍以上。 还有一个习惯,是久坐。别以为坐着刷手机、看电视没事做就安全。身体不动,大脑也懒得动。每天久坐超过7小时的人,认知功能的下降速度,比活跃人群快得多。血液循环差,大脑供氧不足,神经细胞容易提前老化。 第六个关键点,是不重视慢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这些慢性病如果控制不好,会直接损害大脑血管。微血管堵塞、大脑供血不足,时间长了,大脑结构会萎缩。特别是高血压,很多人不痛不痒就不管它,结果脑子先出事。 最后一个习惯,看起来无害,却是很多人每天都在做的——刷短视频过度。你以为是在放松,其实是让大脑一直处于被动刺激状态。注意力被切割成碎片,信息输入过载,大脑疲劳加剧,长期下来,记忆力、注意力都出问题。大脑像机器一样,如果一直运转不停,又不让它复位,迟早出故障。 很多人都在问:那我现在开始改,还来得及吗?答案是肯定的。大脑是有可塑性的,只要你及时踩刹车,很多功能是可以恢复的。关键是要立刻行动。 每天保证7小时以上的优质睡眠,不是“闭眼时间”,而是“脑修复时间”。把糖戒一戒,能让胰岛素和大脑关系缓和一点。多和人说话,多参加活动,让大脑保持活跃。听力不好,一定要早干预,戴助听器也好,别硬扛。别整天坐着,哪怕站起来走走、做点家务,也比一直摊着强。慢病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都要稳住。最后,该放松的时候别用短视频代替阅读、下棋、听音乐这些更有益脑子的方式。 老年痴呆并不是“老了就该糊涂”,而是可以预防、可以延缓的疾病。全球40%的患者在中国,这不是我们的宿命,而是我们的警钟。别等到父母变得不认识你,才想起这件事的重要。也别等到自己开始怀疑“我是不是老了”,才想起该保护大脑。 你现在的每一个习惯,都是给未来的大脑写下的“说明书”。写得好,你老了还能独立生活、有尊严。写得不好,晚年就是别人替你决定一切。 早点改,不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