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了心要打垮中国?最大的威胁现身!这次不是美国,普京却笑到了最后。 中俄的经贸关系,正在经历一场围绕汽车展开的“压力测试”。它标志着一个机会主义的蜜月期已经结束,双方正在进入一个由规则主导的,更加成熟但也更具挑战的阶段。 2022 年俄乌冲突一爆发,西方那些汽车巨头吓得连夜跑路,俄罗斯市场一下子空出了大半。咱们中国车企瞅准机会往上冲,奇瑞、长城、吉利这些牌子跟接力似的,把车一批批运过去。 那阵子真是蜜月期啊,俄罗斯人抢着买中国车,莫斯科街头以前全是大众、丰田,没过两年,长城哈弗、奇瑞瑞虎到处都是。 数据摆在那儿,2023 年一年就卖了 90 多万辆,比上一年涨了 4 倍多,2024 年更猛,卖到 115 万多辆,中国车直接占了俄罗斯新车市场六成的份额,每卖出 10 台车就有 6 台是咱们的。 经销商也疯了,专卖店从 40 多家扩到 600 多间,长城接手丰田的工厂,120 天就做到每月产 1.2 万台哈弗 H6,那光景谁看了不羡慕? 可就在大家以为这好日子能一直过下去的时候,俄罗斯那边突然变了脸。 2024 年 10 月起,先是上调汽车进口税,跟着又把 “报废回收税” 涨了七成多,大排量车光这一项税就接近 2 万美元,一台奇瑞瑞虎 7 在俄卖 2.78 万美元,税就占了四分之一还多。 更狠的是堵死了灰色渠道,以前咱们的车能借道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绕税,2024 年 4 月起,从这些国家转过来的车一律补税,那些靠转口贸易吃饭的小经销商直接垮了。 到 2025 年更过分,进口车必须过俄罗斯本土的检测,认证费涨了几千美元,周期拖到一年,没过的车要么没法上牌要么销毁。 这一下击垮了多少人的幻想?2025 年前两个月,中国对俄乘用车出口额直接跌了 48.8%,货车更惨,跌了 87%,两国前两个月的贸易总额都跟着降了 7.1%。 那些前一年还抢着囤车的经销商,这会儿只能含泪大甩卖,一辆车便宜几万甚至十几万人民币,江淮在莫斯科的仓库里堆了 8000 多台卖不出去的车,长安干脆暂停出口,把车转去中东卖。 这会儿肯定有人喊,这不是要打垮中国汽车吗?可压根不是这么回事,普京要的从来不是把中国车赶出去,而是让中国车真正扎根俄罗斯。 俄罗斯最大的车企 Avtovaz 早就喊过,中国车太多了,本土产业快活不下去了,普京心里门儿清,光靠卖进口车撑不起自己的工业,必须逼着中国车企本土化。 他这招叫 “先放后收”,先是让中国车填补空白,稳住市场,等咱们的品牌扎了根,再用政策逼着建厂、搞本地化生产,既保住自己的产业,又能用上中国的技术。 政策刚出来,那些早有准备的中国车企就显出优势了。长城 2019 年就在图拉州建了独资工厂,2023 年就产了 10 万辆,2025 年还计划扩到 20 万辆,因为是本地生产,能免掉那些高额税费,2024 年前三季度就卖了 13.64 万辆,成了中国品牌里的头名。 奇瑞也机灵,不用自己建厂,直接用大众、奔驰撤出后留下的闲置工厂,把半成车运过去组装,既绕了税,又不用砸重金。反观那些只想着靠出口赚快钱的车企,要么被迫退出,要么只能乖乖跟着建厂。 普京这步棋最妙的是,不光逼了中国车企,还救了自己的本土品牌。俄罗斯给本土的 Lada 车每台补 30 万卢布,还搞免息贷款,政策一出,Lada 销量直接涨了 34.4%,重新夺回销量冠军。 可能有人说俄罗斯搞双重标准,一边限制中国车,一边还和丰田、大众谈回归,可俄工贸部放了话,困难时候跑的企业别想轻易回来,这明摆着是给中国车企递橄榄枝 —— 只要你扎根这里,市场就是你的。 现在再看,所谓的 “压力测试” 哪是打垮中国?分明是普京清理市场、倒逼合作升级的高招。以前的蜜月期全靠机会主义,西方撤了咱们补位,可这种合作不长久,哪天西方回来怎么办? 现在好了,中国车企要么建厂,要么搞零部件本地化,吉利把本地零部件比例提到 85%,奇瑞也在谈电池合作,这才是长久的生意。 那些说 “打垮中国” 的人根本没看懂,美国天天喊着脱钩,可连辆像样的车都没法卖给俄罗斯,反观普京,不费一兵一卒,既保住了本土产业,又绑牢了中国这个合作伙伴,还把市场规则攥在了自己手里。 莫斯科街头的中国车没以前多了,但每一辆都是合规生产的,中国车企赚的钱可能少了点,但生意做的更稳了,俄罗斯的工厂也重新冒烟了,这不是双赢是什么? 最后普京看着本土产业起来了,中俄合作也从赚快钱的蜜月期,变成了靠规则吃饭的稳定关系,他能不笑到最后吗? 这场围绕汽车的风波,不过是大国合作里的一次 “磨合”,磨掉的是机会主义的泡沫,留下的是实打实的合作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