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5亿化为虚有! 郭台铭和富士康没想到国产崛起得竟然这么快2017年,郭台铭在白宫意气风发,宣布砸100亿美元(约675亿人民币)在威斯康星州建10.5代面板厂,号称要带美国重返制造业巅峰 2017年7月,郭台铭站在白宫的镜头前意气风发,一手挽着特朗普,一手举起合作协议,高调宣布要砸100亿美元(约675亿人民币)在威斯康星州建10.5代面板厂。 那片规划中的厂区占地3000英亩,相当于3.5个纽约中央公园,特朗普当场夸这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威斯康星州政府也拿出了十足诚意,砸了40亿美元补贴,包括28.5亿税收减免和7.64亿基建资金,平均每个岗位补贴高达23万美元。 可谁能想到,8年后再看这片土地,先进生产线没等来,只留下几栋空楼,承诺的1.3万个岗位只落实了1454个,675亿几乎打了水漂。 郭台铭当初的算盘打得很精:2016年花35亿美元收购夏普,盯上了它的IGZO面板技术,想着靠这技术摆脱代工标签,再借美国补贴建大厂,就能在面板行业横着走。 可他没算到,夏普早藏着3500亿日元隐性负债,收购后全靠砍成本扭亏,核心技术毫无突破。 等到富士康在美国慢悠悠走审批、招工人时,中国面板企业早已踩下了加速键。 其实郭台铭的败局,从选赛道那天就埋下了伏笔,说到底是算错了三本账。 第一本是“技术依赖账”。他以为抱上夏普的大腿就有了护城河,可夏普的IGZO技术早就跟不上市场节奏。 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全球大尺寸LCD出货量里,京东方一家就占了37.1%,而夏普连前五都挤不进去。 更打脸的是,苹果MacBook的LCD面板,京东方现在占了51%,远超夏普的14%份额,这可是郭台铭当初心心念念的高端市场。 第二本是“美国成本账”,他只看到补贴,却没看清美国制造业的真家底。 美国工人工资是中国的好几倍,还缺熟练技工,得从外地招人培训;面板产业链更是断档,零件要从墨西哥拉过来,每台成本硬生生涨了3000美元。 环保审批卡得严,物流关税堆成山,2019年就扛不住把10.5代厂改成小尺寸线,2021年干脆把投资砍到6.72亿,到2025年,所谓的“面板厂”成了AI服务器组装地,俄亥俄州的工厂都低价甩卖了。 第三本也是最关键的“中国速度账”,郭台铭分心搞政治那几年,中国企业正在疯狂超车。 京东方2003年就扎进液晶领域,2017年合肥10.5代线一投产直接超越LG,华星光电2020年收下三星苏州工厂,产能一路飙升。 2025年上半年,中国大陆面板厂营收占全球52.1%,京东方稳坐第一,TCL华星冲进前三,利润增速都超过40%。 等他2024年参选结束回头看,三星、LG都退出了LCD市场,大尺寸面板中国占了超90%份额,夏普的技术根本没机会落地。 更讽刺的是,夏普前社长戴正吴还跟他打官司要10亿新台币奖金,说是当年承诺的复兴奖励没兑现,官司打了大半年才定案。 这边官司缠身,那边河南郑州的储能灯塔工厂已经量产,富士康搞起“3+3+3”战略想靠电动车翻身,可面板的窗口期早就关上了。 675亿打了水漂,与其说郭台铭输给了运气,不如说他低估了中国制造的韧性。 从京东方拿下苹果订单,到TCL华星追平三星利润,这背后是几十年供应链的沉淀、技术研发的硬拼。 现在富士康转头回河南砸钱,但错过的时机再也回不来了,其实制造业的核心从不是补贴多少,而是产业链的完整度、工人的熟练度,还有对市场节奏的把握,这些恰好是中国的优势。

用户97xxx06
罪有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