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的心态还是没有摆正。这两天在英国访问的苏林,在牛津大学发表了一个演讲。说世界的关键不在你站在哪一边,而在如何站稳。强调越南是独立自主国家,不是大国附庸。问题的关键是,你越南家的经济体系,在供应链是就是高度依附于中国的啊。当然,其市场则是高度依附于美国。脱离这个经济现实,而空谈独立是毫无意义的。 在全球两大力量体系日趋紧张的格局下,越南正试图以“站稳而非站队”的姿态,塑造一个独立的行动者身份,越南高层官员近来频频在国际舞台发声,其核心思想日益清晰,越南官员苏林近期访问英国,在牛津大学的演讲中明确提出,“如何站稳比站在哪一边更重要”,这一论述并非即兴之言,而是越南新时期国家定位的集中表达。 它意在向世界传递明确的信号,越南不愿成为任何大国的附庸或地缘博弈的工具,同时认为其地理位置和发展潜力足以支撑其自立,而这代表了一种全球愿景,即反对世界走向分裂与阵营对抗,通过这种话语构建,越南希望在理论上跳出二元选择的困境。 然而越南在外交上追求的独立,却与其经济命脉的现实形成了尖锐的结构性矛盾,这个国家的经济根基,被同时“锚定”于中美两个体系。 在生产环节,越南的制造业高度依赖中国的供应链,它要维持工厂的运转,就必须从中国进口巨量的原材料与中间部件,这一现实也导致了越南对中国存在高达千亿规模的贸易逆差。 而在市场环节,越南经济增长的动力则深度依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消费市场,其绝大部分制成品最终出口到美国,这使得美国的关税政策始终是悬在其头顶的一柄利剑,这种“生产靠中国,市场靠美国”的双重依赖,使其经济基础异常脆弱。 在中美关系“针尖对麦芒”的背景下,越南所谓的“站稳”空间被极大压缩,中国有能力管控稀土等战略资源,美国则手握全球最大采购国的地位和关税政策,越南随时面临被任何一方切断支持的风险。 为了在理想与现实的张力中寻求主动,越南在具体实践中展现出一种矛盾的策略,它在需要外部支持时,往往摆出极高的谈判姿态,提出苛刻要求。 一个鲜明的例子是高铁项目,越南一方面迫切需要中国的资金与技术,另一方面却向中方提出了包含提供贷款和核心技术转让在内的条件,这暴露了它试图将自身的需求,包装成对合作方的某种“施恩”。 更有甚者,越南另一位官员范明政曾提出“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论点,这种观点试图将对华贸易逆差这一经济上的被动地位,转变为一种政治筹码,暗示中国同样离不开越南。 这种策略的潜在代价是巨大的,外界有观点认为,中国之所以将首个海外高铁项目给予印尼,并将首架外销飞机项目给予巴基斯坦,是因为这两个伙伴展现了更为坦诚的合作姿态,这暗示着,越南的高姿态可能被视为缺乏诚意,从而错失宝贵的战略机遇,最终沦为旁观者。 越南渴望成为地缘格局中重要参与者的雄心,反映了新背景下许多国家的普遍焦虑,但是任何战略的根基终究是实力与现实,如果不能正视自身经济结构的脆弱性,并以更务实的姿态处理合作关系,那么其“站稳”的努力,最终可能并非实现屹立不倒,而是在体系的挤压下失去平衡,滑向一个既无所依也无所成的漂流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