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前副总裁黄汉森在采访中表示:任何技术领域,只要每当中国团队进入时,其他企业都没得玩了,要么选择退出,要么发展其他业务。 在集装箱领域,早年间日本、韩国牢牢把控着技术与市场,中国企业在该领域几乎是空白。 但中国团队凭借强大的制造能力快速切入,短短十几年间便实现弯道超车,如今全球超过九成的集装箱都出自中国制造。 日韩企业在规模与成本的双重压力下,既无价格优势,也难敌产能储备,最终只能无奈让出市场。 早年德国、日本企业垄断核心技术,一块光伏板售价高达数千,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 中国企业进场后,从多晶硅提纯到电池片、组件封装,打通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硬生生将光伏板价格降至原来的十分之一。 如今全球七成以上的光伏产品都来自中国,光伏电池片更是62次打破实验室效率世界纪录。 曾经风光的欧美光伏企业,要么依赖政府补贴勉强维生,要么彻底退出生产环节,转而从事设计维护等边缘业务,中国用“高效+低价”的组合拳,重构了整个行业的生存逻辑。 这种规模优势绝非单纯的低价竞争,而是建立在全产业链覆盖与技术突破基础上的硬实力。 从光伏产业的全链条布局,到集装箱制造的产能爆发,中国团队用规模化生产摊薄成本,用技术升级提升效率,最终成为全球相关产业的供给核心。 高铁作为大国重器,早年中国不得不从德国、日本、法国引进技术,对方提供的图纸还暗藏后手,核心技术始终受制于人。 但中国团队没有止步于照猫画虎,而是边学边改、自主创新,一步步走出了属于自己的技术路线。 如今中国高铁总里程已超4.6万公里,占据全球三分之二以上,自主研发的复兴号成为国际标杆,CR450动车组采用永磁电机与碳纤维技术,实现降本提速双重突破。 在海外市场,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等项目落地生根,日本新干线因成本高、建设慢屡屡竞标失利,德国西门子也退守欧洲本土,中国高铁用技术优势赢得了全球认可。 动力电池领域的逆袭同样震撼。 早年全球市场被松下、LG新能源、三星SDI等日韩企业垄断,松下为特斯拉独家供货,LG新能源掌控欧洲市场。 中国团队进场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持续发力,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中中国企业占了6家,合计份额达67.1%。 其中宁德时代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2023年装机量339.3GWh,全球占比37.9%,超过第二到第五名之和,甚至在非中国市场也登顶市占率第一。 日韩企业被迫收缩战线,松下专攻高能量密度圆柱电池,LG新能源与三星SDI依赖海外补贴建厂,全球份额同比下滑4.7%,行业核心技术标准逐渐由中国企业主导。 中国产业的逆袭,离不开持续加码的研发投入。 华为每年投入数百亿用于研发,长电科技在全球布局12个生产基地,这种不计短期回报的长期主义,为技术突破提供了坚实基础。 每年数百万理工科毕业生涌入市场,既有人才能投身高端研发,也有人能支撑规模化生产,形成了独特的工程师红利。 超大尺寸的国内市场,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试错空间与迭代机会。 企业可以在国内市场完成技术验证与产品优化,成熟后再走向全球,这种“研发-试错-量产”的完整闭环,是很多国家难以比拟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中国工程师团队具备夜以继日攻关的奋斗精神与超强执行力,面对技术难题不退缩,面对市场竞争不畏惧,这种精神力量成为产业突围的核心动力。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