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的两个现实,一个是就是新加坡总理黄循财所说的,东南亚最大的投资国是美国不是中国。 第二个现实就是,不管我们对东盟国家再友好,东盟国家大多都还是站队美国的。 很多人会问,既然中国这些年砸了那么多基础设施、贸易额年年攀升,为什么东盟国家还是往美国那边倾斜? 这里面的门道其实藏在“投资的含金量”和“绑定的紧密度”里,不是看谁修的桥多、贸易数字好看那么简单。 先得说清楚,新加坡总理提的“美国是东南亚最大投资国”真不是随口说的——中国砸的基建大多是项目式合作,比如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建完了是东盟国家的资产,后续怎么运营、怎么产生长期利益,主动权还在人家手里。 但美国的投资是往产业链根上扎的,2025年刚曝光的美国和东南亚四国贸易协定里写得明明白白,马来西亚要掏近1500亿美元买美国的半导体设备、数据中心硬件,还得承诺未来10年往美国本土投700亿美元。 再看泰国,每年固定从美国买26亿美元的农产品、54亿美元的能源产品,连80架美制客机都提前订好了,等于把自己的航空供应链和粮食进口绑定在美国身上;至于越南,光越南航空采购的波音飞机就超过80亿美元,还得额外签29亿美元的农产品采购单。 这些钱不是一次性的基建款,是把东盟的电子、航空、农业等核心产业直接拴在美国战车上,比修几条铁路的绑定关系结实多了,毕竟没人会跟自己的饭碗过不去。 比投资更抓人的是安全——所谓“友好换不来站队”,核心问题就出在“安全依赖”的差异上。 中国和东盟谈的是经济合作,签的是贸易协议,可美国给东盟递的是“安全保证书”。 2025年美菲“肩并肩”军演规模达到1.8万人,其中美军就占了1.2万,带着先进武器直接进驻菲律宾军事基地,还把射程200公里的反舰导弹系统空运到巴士海峡的巴丹群岛,这操作明摆着是在南海门口架炮楼;更关键的是,日本、澳大利亚第一次以独立身份参与军演,近20个国家来观摩,美国就是要通过这种场面告诉东盟:跟着我有靠山。 反观中国,即便近七成东盟民众对中国有好感,可南海问题的历史疙瘩还没完全解开,美国又不停兜售“共同防御条约”,小国在安全上天然倾向于找个“大哥”,这就像家里装了再好的空调,门口站着个带刀的保镖,心里还是会更踏实些,毕竟安全这东西,看得见的威慑比口头友好管用。 贸易额背后的“虚实差异”也得说透,中国和东盟的贸易看着量大,其实“含金量”不如美国。 就说越南,对美贸易顺差已经达到1230亿美元,可美国一句话就能定关税——对越南出口商品收20%关税,对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收19%,但只要美国松口给点关税豁免,这些国家立马就愿意消除对美贸易壁垒;中国这边呢,RCEP虽然签了,可美国主导的CPTPP、IPEF走的是更高阶的“规则绑定”路线,靠数字贸易、知识产权、供应链安全这些条款,直接把东盟拉进美国主导的经济圈。 比如马来西亚的棕榈油、可可,要是没美国的关税豁免,根本卖不上价;柬埔寨的服装出口,美国市场占了近40%,美国只要稍微收紧政策,柬埔寨的服装工厂就得停工。 这些实实在在的利益抓手,比“友好”两个字实在多了,毕竟国家之间的合作,先看能不能赚到稳钱,再谈感情。 除了经济和安全,还有个隐形抓手——美国的“软实力渗透”,这东西在东盟扎根可比中国深多了。 美国在东盟的影响力不是一天两天攒的,好莱坞电影、社交媒体上的美式价值观,早就在东盟年轻一代心里扎了根,比如印尼的年轻人宁愿追美国的选秀节目,也少有人看中国的综艺节目;而中国的文化输出大多还停留在熊猫、高铁这些“硬符号”上,少了能走进日常生活的内容。 更会玩的是美国的话术,把自己包装成“民主伙伴”,把中国的基建说成“债务陷阱”,哪怕近六成东盟民众都认可中国的发展前景,可架不住美国天天在旁边吹风——今天说某国欠中国的债还不上,明天说中国基建质量有问题,时间久了,就算知道是假的,心里也会打嘀咕。 再看美国企业的布局,可口可乐在东盟每个国家都有工厂,微软的技术服务覆盖了东盟80%的中小企业,老百姓天天能接触到这些品牌,自然会觉得美国更“亲近”,而中国的基建项目多在偏远地区,比如中老铁路沿线多是山区,虽然方便了交通,但普通民众的感受不如家门口的美国超市直接。 说到底,东盟国家心里打的是“两头算盘”:拿中国的投资搞基建改善民生,靠美国的投资稳住产业链、靠美国的军事撑住安全,哪边的利益更核心,就往哪边倾斜。 中国的基建是“面子工程”,看得见摸得着,却留不住心;美国的投资和安全承诺是“里子工程”,直接掐着东盟的产业链和安全命脉。 这就像有人给你盖了漂亮的房子,却不管你有没有工作、家里安不安全;另一个人虽然没给你盖房子,却给你找了稳定的工作、还帮你看家护院,换谁都会更偏向后者。 不是中国的友好没用,是美国掐住了东盟最在意的东西——毕竟在现实利益面前,友好从来都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