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起,中国对荷兰进口中国稀土开启严格审核! 稀土素有“工业维生素”之称,在高精尖产业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的设备制造,更是离不开中国稀土的支撑。从光学系统的精准校准到磁悬浮工作台的稳定运行,从光源组件的能量传导到核心部件的抗腐蚀防护,稀土元素的身影贯穿始终。 单台高端光刻机的稀土用量就超过10公斤,占电机成本的三成以上,其中钕铁硼永磁体提供的强大磁场,能让晶圆台以纳米级精度高速运转,铽元素制成的光学隔离器更是保障成像质量的关键。 中国掌控着全球92.3%的稀土冶炼分离产能、93%的稀土磁体制造产能,以及高达99%的重稀土精炼产能,徐光宪院士团队研发的串级萃取技术,能将稀土提纯到99.9999%的超高纯度,这样的技术与产能优势,全球至今无人能及。 手握如此关键的战略资源,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可荷兰方面的所作所为却令人心寒。阿斯麦凭借中国稀土制造的光刻机,动辄以天价向中国市场出售,一台EUV光刻机售价高达上亿美元。 即便如此,其最先进的设备却对中国企业层层封锁,核心技术始终秘不示人。更令人无法接受的是,一旦国际形势稍有变动,荷兰便动辄暂停维修零件供应、切断技术支持,将光刻机变成卡脖子的工具,让中国半导体企业陷入被动局面。 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公平贸易?用别人的核心材料赚得盆满钵满,却反过来限制材料供应方的发展,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如果说技术封锁已是背信弃义,那么荷兰政府对中企资产的公然掠夺,更是突破了商业伦理的底线。 2025年9月30日,荷兰政府通过部长令,强行要求安世半导体不得进行任何资产与知识产权调整,同时冻结其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的全部业务。仅仅一周后的10月7日,荷兰企业法庭便作出荒唐裁定,撤销中国首席执行官张学政的职务,将企业股权强制托管给第三方。 安世半导体是中国企业在荷兰合法投资运营的实体,其资产与知识产权理应受到国际法与当地法律的保护。荷兰政府如此明火执仗的操作,无疑是“强盗逻辑”的赤裸体现,一边享受着中国稀土带来的产业红利,一边觊觎中国企业的合法资产,随便编造理由就强取豪夺,这样的行径怎能不让人愤慨? 此次稀土管控新规绝非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合法举措。新规明确要求,凡是含中国稀土≥0.1%的光刻机相关货物,无论产地在哪、是否经过中转,都必须向中国申请出口许可,详细报备用途、用量及最终客户名单。 对于用于14纳米逻辑芯片、14纳米或256层以上存储芯片生产的设备、测试仪器及相关材料,更是实施逐案审批制度,确保每一笔稀土出口都在可控范围之内。 事实上,中国对稀土的管控不仅是为了反制单边主义,更是为了推动全球产业链的公平与安全。长期以来,中国承担着全球稀土供应的主要责任,却在国际分工中遭受不公待遇。 部分国家一边依赖中国稀土发展自身高端制造业,一边在技术上对中国实施封锁,这种“双重标准”严重破坏了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中国此次给稀土上“安全锁”,正是要让世界明白,产业链的安全是双向的,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只享受红利而不承担责任,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肆意践踏商业规则而不受惩罚。 阿斯麦公司内部消息显示,稀土供应的收紧可能导致其出货延迟数周,甚至面临业务中断的风险,目前该公司正紧急游说欧美盟友寻求替代方案,但短期内很难找到能与中国稀土质量和产能相匹配的供应源。这恰恰印证了中国稀土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不可替代性。 没有中国稀土的稳定供应,再先进的光刻机技术也只能是“无米之炊”。此前锑品出口管制后,内外盘价差曾超过21万元/吨,此次稀土管控的实施,也将进一步凸显中国稀土的价值,推动国内稀土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发展。 回望近年来的国际产业博弈,中国在稀土领域的话语权不断提升,背后是技术突破与规则意识的双重进步。从掌握核心提纯技术到完善法律法规,从合理供应全球到坚决维护自身权益,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所谓的“卡脖子”并非不可破解,关键在于是否掌握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稀土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不是别人予取予求的“免费午餐”,任何想要利用中国资源却又遏制中国发展的企图,最终都将自食恶果。中国的稀土管控新规,既是对单边主义的有力反制,也是对全球产业链秩序的重塑。 它告诉世界,公平贸易需要双方共同维护,商业合作应当基于相互尊重,任何突破底线的行为都将付出代价。未来,中国将继续依法依规对稀土等战略资源实施管控,既保障国内产业发展需求,也为全球供应链的稳定贡献力量。 那些试图通过封锁与掠夺获利的国家,是时候认清现实了:在战略资源的博弈中,掌握主动权的永远是供应方,尊重规则、平等合作才是唯一的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