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美国联储主席鲍威尔宣布: 北京时间2025年10月30日凌晨,美联储结束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到3.75%至4.00%之间,这是美联储2025年年内第二次降息,也是继今年9月以来连续第二次降息 。 同时,美联储决定从12月1日起结束缩减资产负债表的计划。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随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货币市场压力要求立即调整资产负债表操作,已“明显出现迹象”,表明是时候停止量化紧缩了。 这波操作一点不意外。市场早就提前押注,10月28日就有大笔交易盯着利率利差收窄,华尔街早猜到美联储要结束缩表。 降息不是突然决定的。9月美国CPI同比涨3.0%,比8月高,但没达到市场预期。核心通胀也稳住了,给降息留了空间。 劳动力市场真的不行了。9月美国私营部门少了3.2万个岗位,是2023年3月以来最多的。雇主裁员、减员成了常事。 就像美国福特汽车,9月宣布要在德国科隆工厂裁1000人,连整车生产部门都受影响。还有星巴克、雀巢这些大公司,也跟着裁员。 鲍威尔10月中旬就说了,已准备好结束缩表。美联储好几位理事也放软话,连续降息的苗头早就有了。 结束缩表就是“回收美元”的节奏停了。美元大概率会变弱,人民币这些非美货币的贬值压力会小很多,甚至可能涨。 全球资金流动要变样了。钱变宽松后,没必要都扎在美国。新兴市场的钱外流压力会减轻,更多钱可能流向增长快的地方。 美联储这是在给经济“救急”。前两年一个劲加息抗通胀,现在通胀降了、就业不行了,再不松劲,经济可能真要衰退。 这可不是纯粹的好心。本质是没办法的选择,不降息、不停止缩表,企业借钱成本太高,就业市场会更糟。 市场早就把降息算透了。10月26日的数据显示,押注10月降息的概率高达98.3%,没人相信美联储会不动。 连续降息加结束缩表,就是双重宽松。但这办法能不能管用不好说,经济好转哪是几次调利率就能实现的。 美国的政策调整从来都不只为自己。美元是全球主要货币,一动就影响各国汇率和外贸,其他国家得赶紧准备应对。 看似果断的政策背后,是美联储的焦虑。通胀没完全达到目标,就业市场又一直疲软,只能赶紧调整。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