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冬季天然气告急:40亿立方米缺口下的能源绞杀战!10月29日,乌克兰传来紧急消息:为平稳度过今冬供暖季,该国需额外进口40亿立方米天然气。 这一消息由乌克兰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董事会主席谢尔盖·科列茨基28日在基辅的新闻发布会上披露,他同时证实,俄军当天对波尔塔瓦州天然气设施发动了空袭,这已是10月以来的第七次针对性打击,让本就严峻的能源形势雪上加霜。 科列茨基透露,填补这一缺口需额外融资19亿美元,目前在政府支持下已募集到大部分资金,但持续的军事打击正不断加剧供应压力。 数据显示,乌克兰虽已完成132亿立方米的越冬天然气储备目标,但俄军袭击导致全国60%的天然气产能受损,再加上俄气停止过境后缺失的20-30亿立方米“供压用气”,实际可动用的有效储备仅35亿立方米,远难覆盖供暖季需求。 俄军的打击战术愈发狡猾,采用“无人机蜂群佯攻+伊斯坎德尔导弹突袭”的组合拳,先消耗乌军防空导弹,再实施精准打击,拦截率已跌至个位数。 更致命的是“双重打击”策略,在第一波袭击后针对抢修人员发动二次攻击,导致波尔塔瓦州、哈尔科夫州等多地设施反复受损,修复成本高达破坏成本的330倍,形成“炸了修、修了炸”的恶性循环。 能源困境已直接传导至民生领域,西部重镇利沃夫已率先推迟供暖启动时间,民众面临天然气价格涨至每立方米1.9元人民币、每年限购500立方米的可能。 尽管欧盟此前提供了5亿欧元贷款支持天然气采购,且乌克兰将进口量紧急提升30%,但国际市场每千立方米550欧元的高价,仍让短期缓解仅能杯水车薪。 国际能源署报告早已预警,乌克兰今冬能源系统濒临“结构性坍塌”,60%的天然气产能与大量热电设施遭重创。 在40亿立方米的刚性缺口、持续的军事打击与高昂的进口成本三重压力下,我认为这个冬天对乌克兰而言,既是能源补给的攻坚战,更是关乎民生底线的生存战,而国际社会的援助能否及时到位,将成为打破这场能源绞杀的关键。
